○ 林上军
最近有两则关于风帆的新闻,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由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英国船东打造的全球首艘风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布兰兹哈奇”轮正式命名。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李培良教授带领团队历时4年研发“信天翁”海洋无人风帆航行器,成功完成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穿越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实时采集台风观测数据并成功回传。
前者的三个硬质翼型风帆,正常航行预估整体航次可节省5%~12%的燃油消耗,一年减少碳排放5000吨,相当于1000多辆小汽车的年排放量。
后者为科学家与气象部门深入了解台风的内部结构、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之后的环球航行任务积累了丰富经验。
风帆,是一种利用自然风为动力的航海设备,是机械化船舶出现之前必备的动力配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其也有弊端,无风时无用无效,在无风情况下,船舶只能依靠桨棹行走,或随波逐流。由于当时的风帆船自控能力相对较低,操作灵敏度无法与机械船相比,自20世纪70年代被逐渐淘汰。
近些年,有的地方为了发展文旅产业,也会叫匠人建造有风帆的仿古船,但实用性不强,真正用风帆的时间不多,而且很多帆仍需要人工操作,比较费力。
现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借用传统动力工具,结合现代智能技术,不但达到节能低碳目的,还实现自动控制甚至无人航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船舶业发展新动向,也让人们对传统航海技术、优秀传统文化再次产生敬畏。
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曾创造人类航海史上的巅峰,航海技术一度引领世界;但后来由于闭关锁国,错过大航海时代以及工业革命时代;近代,中国的海岸(海洋)一度成为列强侵略的突破口。
千年风帆重出江湖,海上“钢铁巨兽”插上“绿色翅膀”,无人驾驶航海器具欲环球航行,这些信息、技术,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这里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传统的航海文化、海洋文化。同时启示我们,结合现代科技和绿色能源发展趋势,船舶非遗人才培养大有可为,不至于陷入后继乏人、束手无策的窘境。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醇厚、深厚、丰厚、宽厚、仁厚的“厚实力”特质,永远是我们值得汲取的营养。依靠科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借助前人的智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