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这就是西站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魔法 见山见水见未来

  作为新时代高铁站房,杭州西站的最大亮点在于使用“空间魔法”——站场拉开。

  普通高铁站是把几条铁轨聚拢在一起,杭州西站则把铁轨分成两组,中间拉开一个空场,可以让阳光一直照到地下的地铁站厅。同时也实现了“中央进站、两端候车”,旅客不用横跨整个候车层前往检票,大大缩减了步行距离,解决了易迷路、进站远等问题。

  站场拉开产生的超大中庭,就是西站的独特设计——“云谷”。

  云谷“扎根”在地下9.2米的地铁层,引入包括机场快线在内的四条地铁线路,乘地铁来的旅客可通过扶梯直接到达地面广场层。

  西站还有一个“空间魔法”——高架进站。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铁轨道都是采用地面进站的方式,轨道和站房就如一堵墙,把城区分割成两半。西站的高铁轨道“高架进站”设计,行人和车辆都可从高铁轨道下方的地面道路直接穿过,无需上下绕行。

  西站在让“四向立面”和城市地面道路保持南北通畅的同时,还在建筑内部留出了“城市通廊”,真正实现“让城市穿越建筑”,无需通过安检,就可直接穿越车站。

  除了“空间魔法”,有颜值有内涵的杭州西站还有哪些“闪光点”?用了哪些“黑科技”?如何方便快捷地走近她?……

  今天,让我们来一一解码。

  杭州西站为什么采用了大天窗的设计?

  杭州西站的大天窗,代表着西站所处的“云城”意象。西站的一系列组成部分,与杭州云城相呼应,都被冠以“云”字头——“云门”“云谷”“云厅”……而大天窗在意蕴上,也与“云”息息相关。

  据西站枢纽站房设计团队介绍,如果将屋顶的四角看作云,大天窗象征着云雾的缝隙。如今走进西站候车层——“云厅”,屋顶通体白色,配合78米的无柱空间,仿若悬浮在“云厅”上,阳光透过大天窗照射进车站,能体会到阳光穿过云雾间隙的感觉。

  此外,大天窗在旅客集散功能上,同样扮演着重要作用。大天窗的形状,恰是对西站独特的交通换乘、室内流线方式的“隐喻”。设计团队介绍,西站采用“中部进站”,“从城市通廊到候车层,人们都是经由东西向的云谷、南北综合体汇聚到站房中心,天窗可以很好呼应西站整体的交通理念。”大天窗南北向延伸,除了在美学上的考量,也保证了整个“云厅”各个方位都有充足的自然光源,配合照明资源的分区管理,人工光源将和自然光相互配合,柔和地作用于整个云厅。

  什么是“云门”“云路”“云厅”?

  杭州西站整体以“云之城”为设计理念,打造了“云门”“云路”“云厅”等空间设施。“西站很重要的是一个共享的概念,这与站城融合的理念相契合。比如交通的融合、办公商业等功能的融合,用‘云’命名包含了这样融合共享的美好寓意”,筑境设计(杭州建筑院)副总建筑师严彦舟表示。

  什么是“云门”“云路”“云厅”?在西站南侧,可以看到一栋长180米、宽60米、高80米的“大门”赫然矗立。它的造型设计源于良渚玉器玉琮,内部有办公、商业、餐饮等空间。

  “云路”则是西站进入候车厅的超长扶梯,旅客通过“云路”可以到达西站候车厅——“云厅”。

  “云厅”楼顶的特殊材料给人以“云”的轻盈感,这些半透明的薄膜可以引入自然光,为旅客营造充足的照明条件,又极大地降低站内用电量。

  这座“超级工程”用了哪些“黑科技”?

  在这座“超级工程”中,钢结构、幕墙结构等都拥有着复杂的构造。工程师们特别采用了智能三维扫描技术对整个空间建立“云”模型,实现了工程实体尺寸、位置的多元三维校核。“指哪看哪,点哪改哪”。

  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化身“魔术师”,用数字技术“编织云朵”,从源头基础环境和后期验收把控工程施工质量。

  进入站内,清新的空气让人有仿佛置身天然氧吧的感受,这都要归功于杭州西站配备的智能电动开启扇。特别的设计让杭州西站的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在35%以上,玻璃幕墙可开启面积在10%以上,使得室内能获得比一般建筑更良好的通风效果。通过感应器,智能电动开启扇还能对风力、风向、雨量、温度、湿度、PM2.5、噪音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西站就可在不同天气里自动进行开启扇的开关和开启角度调整。在车站FAS、BAS系统以及车站智慧中脑系统的配合下,西站外窗还将实现智能化的消防排烟等功能。

  “大体积”却“低耗能”,是怎么做到的?

  与杭州亚运会“零碳办赛”的理念相呼应,杭州西站将“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的理念融入到站房建设中来。

  “分区照明”系统,通过将照明设施分区,白色的空间实现了人造光与自然光的默契配合,在为旅客带来置身云端般舒适光照体验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站内用电量。

  杭州西站还应用了光伏发电系统。在“云顶”之上,铺设面积达1.5万平方米,装机容量为3兆瓦。预计该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可达231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3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00余吨。

  此外,5.6万平方米的辐射制冷膜,成了杭州西站的“蓝色盔甲”,它能反射屋面的热量,实现不耗能制冷。在这一装备的帮助下,西站整体空调系统综合年节能率约35%到45%,电力需求削峰比约60%。

  从其他城区怎么开车来西站?

  要知道怎么开车去西站,必须了解西站外围交通的行车逻辑。

  据西站枢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西站采用的是“东进东出、西进西出”双向快速进出站的交通格局,以及“高接高”“快接快”的路网衔接布局。

  站房西侧进出站的车辆就像在站西逆时针画了一个圈,而站东和站西的动线中心对称,自东方向的来车同样在站东开一个逆时针的圈出站。

  如今,由北面的留祥快速路、西面的运溪路、南面的文一西路、东面的良睦路高架连接线组成的西站“外环”接近全面成型。

  留祥快速路、运溪高架、文一西路快速路等,承担着城区之间的远距离通行。从东面主城区来的车辆,主要通过留祥快速路,到达西站东北时,通过定向匝道,北向南进入良睦路高架连接线,右转进入站城北街,到达西站东面落客平台,出站沿站城南路原路返回。西站枢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路线将承担大部分从主城区来西站的车流量。

  第二条通道是通过文一西路快速路,从定向匝道进入运溪高架,从西面进站,在西落客平台“画”一个“逆时针”后,站城北街与运溪路全互通,向北、向南出站皆可。

  从临安、瓶窑、富阳等地来西站主要将运溪高架作为“中转站”。西面临安、北面瓶窑方向来车通过运溪高架进入西站站西落客平台,从南面富阳方向的来车上杭徽高速可转运溪高架进入西站。

  周边区域怎么进出西站?

  西站与快速路的全高架联通,不割裂城市,让地面空间变得更加舒朗,而这里广布的“四纵三横”地面主干道,承载着西站周边的短途通行,以及公交、出租车通行西站,更贴近云城居民的生活。

  自西向东,运溪路、杭腾大道、绿汀路、良睦路“四纵”是通往西站的四条“要道”。东面从文一西路或余杭塘路拐进良睦路,进入站东落客平台;西面从235国道,经钱神大街,驶入杭腾大道,进入站西落客平台;南面主要“仰仗”文一西路,可以进入杭腾大道直通站西,也可以进入绿汀路,在云门正前方向左进入钱神大街,通向站西,也可以向右驶入杭创大道进入站东;北面直接通过运溪路进入站西落客平台。

  西站为人称道的另一点,就是将停车场库“收纳”进了站房范围内,“越靠近站房,停车场的利用率越高,对旅客来说步行距离也更短。”站房设计方团队成员介绍。除了标高24米的候车层下方设置了地面社会车停车场外,更多的停车容量整合在地铁站厅层与地下停车夹层,一共4层停车区域,可以容纳超过2000辆车,统一通过地面层进入。

  停车场进入站内,也让公交车场能够更靠近西站站房。就在站房东侧,设有9车位的公交首末站,今后坐公交来西站就在这里停,西站枢纽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考虑到部分乘客有坐公交到站西的需求,在杭腾大道上也设了一个停靠站,“即便是在站外,但走到云谷也就200米”。

  如果想坐出租车离站,西站西北和东南有两个上客区,与公交和长途大巴上客区毗邻。出租车的回场、进出场与公交、大巴车辆进出场路线完全分开,专车专用。

  坐地铁怎么去西站候车?

  地铁3号线及机场快线,在西站及周边区域开辟三个站点:吴山前村站、杭州西站站、龙舟路站。其中杭州西站站就处在西站站房地下深9.2米的地铁站厅层。乘坐地铁来西站,将是市民到达西站最便捷、频繁的方式。地铁换乘也成为西站枢纽站房设计的核心。

  乘地铁来的乘客通过扶梯直接到达地面层,沿着从采光天窗和云谷上方透出的自然光指引,乘坐专用大扶梯直达候车层,与落客车道下车进站的乘客共同在前厅通过安检及实名制验证后进站。

  数据显示,从最远的地铁站台进入候车层,步行距离是229米,是杭州东站和上海虹桥站的一半,最近的站台只要走100多米。

  这短短的“旅程”,蕴含着设计者很多巧思。“希望乘客不用想太多,往中间走、朝亮的地方走就行。”设计团队相关负责人说,在设计进站主流线之初,团队成员思考了许久,最终选择了这个“返璞归真”的方法,“让建筑空间来引导乘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这就是西站
   第03版:这就是西站
   第04版:这就是西站
   第05版:这就是西站
   第06版:这就是西站
   第07版:这就是西站
   第08版:深度
智慧魔法 见山见水见未来
余杭晨报这就是西站05智慧魔法 见山见水见未来 2022-09-23 2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