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千岁的良渚港添了些景观小品
全力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有形展示窗口

  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从良渚博物院步入绿道,一座高大的雕塑矗立在冰河纪码头的广场上,它形似一扇门,又像一本厚重的书籍。这件雕塑上刻有“世界遗产文明圣地”几个大字,下方是良渚文字、神人兽面、玉琮等形状,威严庄重的金属光泽与石材质感交相辉映,仿佛打开这扇门或翻开这本书,便能踏上一段追寻良渚文化的旅程。

  “刚开工时,我就带孩子来看过这个雕塑,没想到现在绿道上有这么多良渚文化景观小品,氛围感很足。”住在周边的谢女士带着孩子漫步在绿道上,对新添的文化景观赞不绝口。

  这些景观小品的打造,得益于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2023年底,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发布,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位列其中,旨在通过水环境治理、滨水空间营造、文化氛围提升等项目,让拥有五千年历史的良渚港重新焕发生机。

  2024年12月起,在良渚港旁的绿道上,设计团队精心打造了13组景观小品,现已全部完工。

  良渚港西起瓶窑镇大观山村,流经瓶窑、良渚等地,一路向东流向大运河,全长约14公里。溯其源头,在良渚古国时期,今良渚港的格局就已经基本形成。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饱受水患之扰,因而拦水筑坝、开凿河道,建造起规模惊人的外围水利系统和完备的水路交通体系。他们通过良渚港等古河道进行农业灌溉、交通运输,以此保护粮食生产和古城的安全。

  良渚水利系统主要发现者王宁远在《何以良渚》中写道:“良渚古城的南墙西门和东墙南门之间,今有良渚港穿过……说明今良渚港的格局在良渚文化的晚期就已经形成。”这为良渚港五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有力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良渚港水域日渐开阔,为鱼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造福了历代沿港而居的渔民。

  早在1938年,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编著《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载:“镇之南有一特殊之村落,名打网村,皆何姓,为九姓渔民之后,民情风俗迥异,共一百余家,皆捕鱼为业,兼营农业”。

  过去,良渚港上有直通杭州小河和大关的航船,每日往返。在抗日战争爆发、各地城镇商业凋敝之际,良渚老街吸引了杭州、上海等地的商人,他们或迁居于此开店经商,或赶来摆摊交易。在水路盛行的年代,沿河而设的良渚老街便成了商贩聚集地。

  如今,沿着良渚港绿道一路前行,良渚古城城址、良渚玉器、外围水利系统、良渚符文四个篇章徐徐展开,良渚的统一信仰、城市文明、木作文明、稻作文明……一组组景观小品,以文字、雕塑、壁画等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作为一条流经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有形文化传承纽带,良渚港串联起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博物院等文化地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景观小品设计者徐静达认为,良渚文化大走廊不仅是一条展示文化的路径,更是一条通向中华文明源头的精神之路。在设计过程中,团队通过对良渚元素进行夸张或抽象化处理,根据环境氛围搭配不同材质,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创新与活力。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推进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良渚港水质治理,重塑两岸风貌,将良渚港打造成为文博荟萃、城水无界的五千年历史展示窗口。”良渚文化大走廊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民生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财经
   第08版:美食
五千岁的良渚港添了些景观小品
敢给改革创新者“兜事”
鲸灵:智能服务让数字小店轻松运营
中泰炒茶高手比拼“真功夫”
国内首台公益智能设备发布
好阳光真雨露 良渚新城“三送”服务护企前行
余杭时报城事02五千岁的良渚港添了些景观小品 2025-03-13 2 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