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敢给改革创新者“兜事”

  ○罗正然

  1978年11月24日深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把集体土地承包到户,在当时看来是在“搞资本主义”。很多人不知道,这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改革之所以能推进,与省市县领导干部敢于给改革创新者“兜事”是分不开的。

  1979年4月初,县委书记陈庭元来到小岗村,生产队长本想瞒过他。可陈庭元往庄稼地里一走,什么都明白了,临走时丢下一句话:“干到秋季再说,有啥事我顶着。”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每前进一步都非易事,需要改革者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去打破思维定势、改变传统模式、冲破利益藩篱。改革的成功,不能缺少革故鼎新的先锋、锐意进取的闯将。

  先行先试面临难以预料的风险,改好了有人会说“早该如此”,改不好有人会说“早知如此”,改革者容易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处境。要扫除改革的重重顾虑,让其轻装上阵、阔步向前,少不了为改革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的人。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重庆、山西等地方的农村“分田单干”比小岗村还要早,但因为没到遇到像陈庭元这样敢于“兜事”的领导,改革探索者被撤职或遭批判,改革只好被搁浅。

  “唯改革者强,唯创新者进”的道理人人都懂,可为何有的地方、有的领导干部为改革者“兜事”却不够坚挺呢?追根溯源,还是“为谁当官”“为谁掌权”上出了偏差。他们看一项改革举措,不是看能给百姓带来多少福祉、给区域发展赢得怎样的优势,而是考虑会带来多大的风险、会捅多大的娄子,对自己的仕途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于是宁保“乌纱帽”,也不要去“兜事”。

  许多改革成功案例充分证明,广大领导干部以人民力量为源泉、以人民关切为导向、以人民发展为根本,就能激发出为改革者“兜事”的勇毅和动能。

  20世纪80年代初,路边摆摊被视为“投机倒把”,摊贩常被驱赶。浙江省义乌县原县委书记谢高华历经近半年的调查,认为农民从事小商品售卖能吃饱饭甚至致富,高度契合党中央的精神,应该为民谋利益。在一次县机关干部大会上,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从“鸡毛换糖”到“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从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小县到全国经济强市、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用40年时间书写了一段段市场建设、经济发展的传奇故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为改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当前,抓改革落实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前所未有,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为锐意改革者撑腰壮胆,对在改革中勇挑重担、善解难题的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保证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增强改革魄力、激发改革闯劲,坚决防止“洗碗效应”,让开拓者奋勇前行,让探路人专心谋事,让实干家施展身手,创造更多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改革成果。

  当然,这“兜事”并不是盲目的,要切实在改革人民所期、发展所需上不怕“惹事情”“添麻烦”,立足怎么“行”、着眼如何“干”,将改革创新举措尽快从“纸面”落到“地面”,确保改革新画卷气贯长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民生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财经
   第08版:美食
五千岁的良渚港添了些景观小品
敢给改革创新者“兜事”
鲸灵:智能服务让数字小店轻松运营
中泰炒茶高手比拼“真功夫”
国内首台公益智能设备发布
好阳光真雨露 良渚新城“三送”服务护企前行
余杭时报城事02敢给改革创新者“兜事” 2025-03-13 2 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