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51岁的詹玲是区东苕溪水利工程运管中心的工作人员,至今与四岭水库“相守”了27年。随着余杭入梅,詹玲又将面临汛期考验,而她的云淡风轻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一线换来的熟能生巧。
四岭水库是东苕溪流域骨干防洪工程之一,也是詹玲守护20多年的“阵地”。每到梅汛期和台汛期,詹玲就自觉绷紧神经,每次遇到“五年一遇的洪水”,就有了收拾行李驻守水库的准备。“虽然十防九空,也要重视预防这一关。”去年“暴力梅”期间,她连续十几天待在办公室,除了监测是否超过汛限水位,还要关注附近公路的受淹情况,以免影响出行。
詹玲笑称,这一行做久了,有了一种下雨天“职业病”,即便不值班,也随时拿出手机关注水库水情。“前年,有个雨量站点上涨很快,我马上和领导汇报,建议通过开启24小时发电来腾出库容。”
水文工作的成败,不仅在于坚守,更贵在不断反思与精进。“每次汛期结束,我都习惯写一份总结,分析调度情况,复盘自己预报的数据准不准确。”詹玲介绍,以往只能人工推算水情的发展趋势,2014年开始应用洪水预报系统,可以更便捷地预测不同时间段的雨量和水位。“人工预报和数字化预报手段相结合,让我的工作方便和轻松了很多。”
在詹玲和其他四岭水库“守护者”的努力下,团队曾多次拿下省水文资料质量优秀奖、市水库水文测报工作先进单位等奖项。
面临四年后的退休,“水文老兵”不忘做好“传帮带”,将专业技能与必备素养用心传授给后辈,帮助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的水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