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余杭实业家张莲芬的报国路
~~~——余杭治苕溪史略记(一)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苕溪水长 赤子心坚
——余杭实业家张莲芬的报国路
  张氏陈列馆

  ○ 白 沙

  在杭州余杭仓前苕溪村的张氏陈列馆里,安静地悬挂着一幅画像。画中人目光深邃,面容清癯。

  他叫张莲芬,原名张毓蕖,是晚清时的一位实业家,商办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理。苕溪水静静流过,是他生命的起点,更承载了他一生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少年飘零遇贵人

  咸丰元年(1851年),张莲芬出生在苕溪河畔的苕溪村凌村营。九岁那年,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到了余杭。年幼的张莲芬跟着父亲张文澜仓皇逃难,二人不幸失散,张莲芬孤身流落到江苏无锡。淮军将领周盛传发现了张莲芬,心生怜爱,将其收为养子,并按族谱取名“周家骥”,待他如己出。

  张莲芬的养父周盛传是个颇有见识的军人。他在天津练兵屯田,不仅兴修水利,培育出著名的“小站稻”,更早早便尝试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训练方法,堪称近代军事改革的先行者。少年张莲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十三岁起,他开始在养父的军营里做些后勤事务,小小年纪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干,周盛传在写给家人的信里,曾欣慰地提道:“家骥在此甚为得力。”

  凭着这份踏实和才能,张莲芬的仕途之路渐渐铺开。光绪二年(1876年),他因督建天津海口炮台有功,获得了知县补用的资格。此后二十年,他辗转于水利、海关、铁路等多个重要岗位,官至二品的直隶候补道、山东盐运使。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督办北洋海防得力,朝廷赏赐他二品顶戴。

  实业救国志在矿

  官场之路看似平顺显达。然而,张莲芬的心头,始终萦绕着更深沉的念头。目睹国家积贫积弱,他深感仅靠做官难以真正救国;实业,尤其是掌握国家命脉的矿业,才是强国的根基。这个想法,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

  机会出现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当时,中德两国决定在山东峄县合办“华德煤矿公司”,张莲芬担任中方总办(华总办)。一上任,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与洋人合作必须守住底线。在公司章程中,张莲芬明确写下:“洋总办许其稽核银钱出入,考查公司情弊,但不得揽权掣肘。”这条规定,牢牢锁住了核心事权在华人手中,在合作之初就努力维护着中国对矿产资源的自主权,不让洋人轻易插手核心事务。

  然而,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德方承诺的投资迟迟不到位。面对困难,张莲芬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一方面积极招募华股,通过旧资产作价入股、招募新股等方式,迅速集齐华股本银120万两,一方面主动抓住时机,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毅然上书朝廷,请求收回矿权,由中国人自行开办。

  为了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张莲芬甚至辞去了山东盐运使的官职,朝廷感念他的赤诚与决心,特赐他头品顶戴以示嘉勉。于是,“山东峄县中兴煤矿有限公司”诞生了——这是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煤矿公司。这面旗帜在列强资本环伺的夹缝中,顽强地树立了起来,历经张莲芬数年的苦心经营,至1914年,中兴煤矿年产量已高达25万多吨,跃居全国第四。

  巧妙周旋护矿权

  经营煤矿,光有矿不行,还得运出去。张莲芬深知交通就是煤矿的命脉,克服重重困难,于1906年至1912年间主持修筑了从枣庄到台儿庄的运煤铁路(台枣铁路)。他又购置船只,组建起运煤船队,总运力达千余吨。沿着古老的运河,顺着奔腾的长江,中兴的煤被运到济南、浦口,销往江浙,甚至远渡重洋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他还在交通要冲如台儿庄、镇江、浦口等地广建码头和分销处,构建起庞大的销售网络。

  打下基业难,在内忧外患下守住基业更难。在煤矿产业的竞争中,矿区的范围(矿界)是核心利益。早在公司筹建之初,张莲芬就报请清政府“明定界域”,成功争取到“公司10里之内不准私开煤矿”的特许权,严格规定范围内不准私人乱采滥挖。这自然触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以豪绅崔广源、崔广澍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张莲芬进行了不断的诽谤诋毁。张莲芬没有退缩,他据理力争,一次次上书陈情,揭露对方的劣迹。最终,官府支持了他的主张,判定崔氏“肆意诬诋”,严令其“不得再干预地方矿事”,维护了中兴矿权的完整。

  与此同时,德商也并未死心。在台枣铁路修建期间,德方控股的胶济铁路公司看到中兴公司资金紧张,想趁机投入巨资控制其铁路命脉,张莲芬一眼便看穿了对方的企图。他立即召集股东商议,拒绝了德方的控股要求;在向德国洋行借款时,合同里也白纸黑字写明:“不能以矿产作押”。张莲芬走的每一步路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属于中国人的产业。

  张莲芬明白,办好实业,人才和设备是关键。他一方面大胆启用像邝荣光、朱言吾这样有真才实学的本土工程师,一方面也聘用德国技术专家,主张“兼取中西诸法,择其善者用之”。他斥巨资从德国引进当时先进的锅炉、大功率绞车、发电机、铁路机车等设备,让中兴煤矿的生产力不断提升。

  星火燎原遗泽长

  天有不测风云。民国四年(1915年),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中兴煤矿,南大井突发严重矿难,损失惨重。这场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德籍总矿师高夫曼的错误判断,最终酿成四百多名矿工遇难、三百多人受伤的惨剧。眼看毕生心血遭受重创,张莲芬忧愤交加,大病一场,在强撑病体处理善后事宜之后,最终于1916年溘然长逝,归葬于故乡余杭的闲林梅花山。

  张莲芬走了,但他点燃的实业火种并未熄灭,他的次子张学良(字仲平)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进入中兴公司,后来担任主任董事、总经理首席助理。1927年,由于时局动荡,中兴煤矿一度停产,濒临绝境。危难时刻,张仲平毅然将自己天津的住宅抵押,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在他的努力下,中兴公司不仅得以复苏,更一度成为全国第二大煤矿。

  1938年,日军的铁蹄踏进枣庄,觊觎着这座富饶的煤矿,逼迫中兴公司签署“共同经营”条款。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张仲平和全体董事做出了坚定的决定:“一致抗战,绝不与日本人合作!”他们将总办事处迁往上海,将重要设备抢运到大后方,并炸毁了新建的连云港码头,甚至不惜将运煤船沉入大海,展现出了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1940年,张仲平在上海病逝,年仅50岁。

  如今,在张莲芬的故居苕溪村凌村营,张氏家族祠堂作为张氏陈列馆对外开放,并在2015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陈列馆画像上的张莲芬端坐着,目光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静静凝望着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从这里出发,历经乱世离散、宦海浮沉,最终在民族工业的荒原上,筚路蓝缕,开辟出一片天地。他的根深植于余杭沃土,他的梦随着运河的煤船驶向远方。他的故事,是苕溪水滋养出的坚韧,更是一个赤子实业报国的漫长跋涉,至今仍在余杭潺潺不息的河流中,悠悠回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文化
苕溪水长 赤子心坚
长堤永固 浮玉流芳
余杭时报文化04苕溪水长 赤子心坚 2025-07-04 2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