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杭,一场关于制造业“归巢”的静默变革正在发生。这场变革的“硬件”基础是,2024年全区成交及公告的37宗共1069亩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创下历年新高,为企业回归备好了栖身之所。而点燃变革引擎、明确主攻方向的“软件”核心,则是区政协委员郎振忠在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交的一份提案。
这份题为《关于吸引制造业百强企业生产基地回归余杭 加速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的建议》的提案,直指余杭产业发展的痛点:坐拥2298亿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全省第一),区内制造业百强企业中,超半数已将生产基地布局在外地。“总部在余杭、制造在外地”的模式,导致地方税收分流与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弱化。
(记者 诸飞扬) 郎振忠认为,余杭亟需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生态优化和要素保障,推动企业生产基地“归巢”,实现“总部+制造”双核驱动,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郎振忠在提案中展现了对区域经济脉络的深刻洞察。他精准剖析了制约企业“归巢”的三大核心障碍:首先是土地要素成本高,我区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价格达500万元/亩,部分核心区域800万元/亩,远高于德清、安吉的200万元/亩;其次是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相关机构数量仅为苏州工业园区的58%;最后是针对“异地产能回迁”的专项政策缺失。
找到了“产业痛点”,就要开出“破题良方”。他建议,设立30亿元产能回归引导基金,对回迁企业按设备搬迁投入给予高额补贴;构建“链主+回归”协同生态,联合阿里云、中电海康等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在未来科技城西站枢纽板块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入国际认证机构,将“产业博士”派驻机制推广至回归企业,提供定制化数字化转型支持。
这份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建议,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
提案交办后,由区经信局作为主办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协办,一场围绕制造业“强链补链”的系统工程就此在余杭全面启动。
区经信局针对提案建议,将“制造回归”融入现有产业政策体系并进行迭代升级。区委组织部从人才支撑角度切入,强化“产业博士”等智力支持。区科技局则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回归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保障。政协平台通过持续的提案督办与协调,确保了办理工作不走过场、建议落地有声。
多部门的协同发力,使得提案中的“金点子”逐步转化为发展的“金果子”。
在破解土地要素瓶颈方面,余杭在2024年工业用地出让创下新高,通过建立“优质存量企业评价体系”和“土地—项目”双选平台,完成25家企业综合评价,向9个项目精准供地194.4亩;同时,大力盘活存量,启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1673.91亩,改扩建产业空间215.39万平方米,有效拓展制造业的物理承载空间。
在强化产业基础与技术服务方面,成果更显著。2024年,余杭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43家,位列全市第一。尤为重要的是,我区通过开展定制化服务,已完成778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1.0改造,形成了可被回归企业直接借鉴的成熟转型模式。依托全省唯一的未来工厂推广中心,余杭已构建起完善的四级未来工厂培育矩阵,2024年新增省级未来工厂2家、试点2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为回归企业提供了对标一流的智能化样板。
在政策与服务精准度上,区经信局迭代升级“双百”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给予梯度规模奖励及全环节补助,着手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分层分类政策体系,一方面鼓励委外加工企业生产回归,另一方面对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联合属地政府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制定“一企一方案”,全力推动“总部在余杭、制造在余杭”的全链条协同。
目前,余杭区正持续跟踪企业回归需求,动态优化政策措施。从一份委员提案出发,余杭正在书写一部制造业“归巢”、产业链强筋健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