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7月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而根据今年1月发布的第55次《报告》,我国10至19岁网民达1.44亿人,特别是2010年后出生的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程度很高,被称为“A世代”。
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会受到哪些影响?是否有必要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媒体?
价值观与认知易受冲击
记者: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对初中生的身心造成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支振锋:互联网给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隐藏的不法侵害也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诸多风险。
最主要的是网络沉迷、成瘾问题突出。短视频等社交媒体通过算法推荐和即时反馈机制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使用,带来视力损伤、睡眠质量下降、社交能力退化和学业倦怠等问题。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力低,易受社交媒体低俗、暴力、虚假信息的蛊惑和误导,被网络黑话、低俗流行语“洗脑”,甚至对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的抑郁、厌学、焦虑症等内容“对号入座”,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设置使用年龄很有必要
记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并未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也没有规定使用社交媒体的年龄。是否有必要明确禁止16岁或14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于雯雯:是否立法禁止,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年龄、功能与时长,是家长普遍面临的监管难题。我国已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明确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当前法律体系已涵盖网络素养促进、信息内容规范、沉迷防治等方面,需评估现有法规的适用性与效果。此外,强行禁用可能引发亲子冲突,也存在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身份注册的现实漏洞。
我们更应鼓励和支持未成年人和家长积极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等未成年人保护专用产品或服务。我国已出台《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了更新升级,未成年人模式可提供时间管理、内容管理(分龄)、应用管理(高危功能禁用限制)等多种功能和效果。
内容与体验优化是关键
记者:今年4月,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这能否解决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住”的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文珺:减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关键在于帮助其适应网络生态环境。一方面,家长应了解并善用手机端已有的监管功能;另一方面,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增强其自主控制使用时间、辨别信息、筛选内容的能力,才是治本之策。
具体操作应“宜疏不宜堵”,采取“软硬结合”策略:“软”的方面包括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硬”的方面则从智能终端与应用程序入手,构建系统性防护网络。
当前,智能终端在未成年人模式设置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应持续推进《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落实,推动所有移动端都设有未成年人模式,在易操作性、用户体验、跨设备与应用的兼容性、防止绕过设置等方面不断优化。
持续加强硬件推广,提高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使用的普及性。在购买环节,要在产品介绍上有醒目的相关功能提示。在使用环节,在手机开机、主屏等显著位置设立不可删除的相关设置图标;要有详尽、清晰的操作说明。在售后环节,为家长提供详细指导。
此外,应加强手机与应用软件之间的联动,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手机应用生产方应着力提供符合未成年人认知与情绪发展需求的适龄内容,提升丰富性、趣味性、个性化内容,增强使用黏性与保护实效。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