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占地121亩的仁益智慧渔场,看不到一个工人。50岁的场主杭勇笑称这是“一人鱼塘”,“5年来,我从没在这守过夜。”
渔场目之所及,除了6个池塘,还能看到3排圆桶,上面是一根白色轨道,悬下来一台标有“轨道式投饲机器人”的设备。
平静的水面下并看不出养了什么。杭勇在一旁按下手动操作按钮,投饲机器人顺着轨道移动,在每个圈桶上均匀投下饲料。瞬间,水面翻腾起来,透过水花可以看见斑斓的光唇鱼(俗称“溪石斑鱼”)。
“机器人是全自动的,调好程序就能实现定时投喂、自动充电。”杭勇说,渔场里还有液氧增氧、水质监测、设备监控三套系统。
这个“一人鱼塘”的背后,其实全是人。投饲机器人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大容量池塘投饲设备是杭勇委托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定制的,还有当地的科技特派员帮助解决各类养殖难题……
(记者 金一清) 走进仁益智慧渔场办公室,一张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水质、投饲等信息。“手机里也可以查看,这里的数据更完整、直观,是渔场的‘情报站’。”杭勇说。
窗外,是一个巨大的储存罐,罐子里都是液氧。“增氧效果比一般增氧泵强多了。”杭勇自豪地介绍。
液氧设备成本高,通常会用在高价值鱼种养殖上。杭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设备寿命10年来算(实际设计寿命长达20年),使用液氧设备的成本一年为5万元。使用液氧后,鱼的死亡率、得病率显著降低,生长情况也更好。“综合算下来,用了液氧设备,一年预计可增收10万元,还是很值得的。”杭勇说。
无论是投饲机器人,还是液氧应用池塘养殖,杭勇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告诉记者,一台投饲机器人的成本是28万元,每年可节省15万元的人力成本,2年就能回本。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科研助理翟翔,是仁益智慧渔场的专属技术管家,也是投饲机器人的开发人员之一。他介绍,投饲机器人开发团队共5人,花了约2年时间做出成品,在行业内属前列。
记者到访时,有几个戴草帽的客商正向杭勇询问养殖设备的细节。“平时有人会到渔场考察学习,我会介绍先进经验,也会把个人心得写成论文。”杭勇说,“我是本科学历,只要坚持学习,善于观察总结,发论文也不难。目前我还在准备评高级职称。”
对先进技术的渴望,支持着杭勇不断扩大科研“朋友圈”。他对科研机构如数家珍:“杭州市的农技推广总站、农科院水产所,我非常熟悉,还有省农科院装备所……”
未来,杭勇希望科研机构可以制造出自动赶鱼设备,这样就可以提高收鱼效率。杭勇笑着说:“如果有人发明出自动赶鱼设备,我肯定第一个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