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到来,降水量逐渐增多,会导致气温骤然下降,因此,民间讲究“春捂”,以防“倒春寒”。在饮食上,雨水节气催生了不少野菜生长,春笋、荠菜是传统美食。此外,不同地区还有雨水节气吃爆米花、罐罐肉等习俗。
记者 卜一淇/整理
春菜
春笋 荠菜 茼蒿
《齐民要术》中提到:“二月,食淡竹;四月、五月,食苦竹笋。”
食笋主要在春、冬两季,分别谓之春笋、冬笋。雨水时节采收的春笋肉质最细嫩鲜美,一旦错过这个时机,笋便变得味苦涩且纤维多。吃春笋,有节节高升的寓意。用春笋烹饪的食物有很多,比如鲜笋炖鸡、鲜笋咸排汤、油焖鲜笋等等。
荠菜在雨水时节也开始快速生长,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选择。荠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荠菜可以制作成荠菜饺子、荠菜炒蛋等菜肴,其清香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使其成为春季的热门食材。
茼蒿吃起来脆嫩爽口,还有一股清香气息。中医认为,茼蒿性味辛、甘,食之能温脾理气、消食开胃、养心安神、降压补脑,适用于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脘腹胀痛等症状。
养生粥
薏苡仁党参粥 红枣粥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即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
祛湿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党参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有较好疗效。
薏苡仁党参粥的做法很简单,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滤去杂质,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将三者放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分钟。等到粥熬好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此粥滋补效果虽好,但大便燥结、气滞、火气大的人不适合吃。
在这个节气,很多地方还会喝红枣粥。为了补充营养,家里老人常常煮红枣粥给家人喝,寓意健健康康、红红火火。
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这类食物。
春茶
红茶 花茶
雨水期间,尤其要注意“倒春寒”,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不仅让人感觉浑身沉重,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对内脏和关节有一定影响。
这个时候泡上一杯红茶,不但可以暖身体,还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如果将红茶加糖加奶饮用,既能生热暖腹,又可增加营养、强身健体。
天一生水,降水增多。气候多变,“天街小雨润如酥”是很适宜打盹的时节,这皆为冬季寒气积聚体内所致。
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更兼有茶叶之美与鲜花之香,令人神清气爽,减轻春困的症状。
大鱼大肉的春节刚过,体内油脂积累,花茶更能促消化,排肠毒,减少三高的风险,雨水时节饮用再适合不过。
地方菜
爆米花 罐罐肉 龙须饼
在客家地区,雨水时节还流行吃爆米花,这主要源自客家习俗“占稻色”,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来年稻谷收成的丰歉。爆出的米花越多,代表着来年收成越好。后来,这一习俗就演变成吃爆米花,种类也多,不局限于糯谷米花。
在川蜀地区,雨水时节,女婿要登门拜访岳父母。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带自己做的一罐肉回娘家,也叫“罐罐肉”。具体做法使用砂锅炖一罐猪脚,放入大豆、海带、大枣、枸杞等,再用红纸封住罐口,饱含着子女对老人的孝心。
在北方部分地区,雨水节气还会吃一种形似龙须,香甜酥脆的特色小吃——龙须饼。
雨水节气吃龙须饼还有个传说故事。据说唐朝武则天当皇帝之后,玉帝勃然大怒,要求四海龙王三年不能向人间下雨,但龙王怜悯人间,违背命令向人间下了一次大雨。玉帝得知后将龙王打入凡间,随后,百姓为了纪念龙王,就在雨水节气这天吃龙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