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常龙舟“浪”出圈 不比速度比技巧

  “儿子,看,这艘龙船压出的水花多漂亮啊!”凭借着身高的优势,王军鹏举起6岁的儿子,让他拥有了一个绝佳的观赛点。看到龙舟泛起的水花,孩子开心得直拍手。

  5月24日,第三届五常龙舟竞赛在五常港举行,吸引许多人前来观看,有的是周边居民,有的是从外地过来的龙舟爱好者,还有很多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的目光都被水上的五常龙舟所吸引,这些船头部色彩和形状各不相同。

  (记者 金一清) 五常龙舟胜会是西溪湿地五常区域一带水乡特有的端午节民俗庆典活动。龙舟胜会前后,当地还有“请龙王”“谢龙王”“喝龙船酒”等传统活动。2008年,五常龙舟胜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五常最早是一片沼泽地,水路丰富,当地居民以船为交通工具。明朝大臣洪钟隐居五常后,将木舟配上龙头,举行龙舟比赛,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五常龙舟协会会长张建方介绍。

  24日上午举行的是友谊赛,共有6支队伍参赛,桨手有企业员工、外国友人、社区工作者和新余杭人等。其中,一支由外国人组成的队伍尤为显眼,成员多来自周边高校和企业。白肤色的Matt是前部的桨手,在他身后还有敲锣打鼓的乐手、掌握方向的舵手和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踩艄手”。

  和传统龙舟比速度不同,五常龙舟比的是操舟技巧,评判标准有龙头吃水深度、水花表现、队员精神风貌、队员动作美观程度等等。因此,船尾部的“踩艄手”需根据节奏与桨手配合:“踩艄手”腾空,桨手划水,龙头下沉吐水,让龙舟产生在水上起伏、劈水激浪的视觉效果。

  这是Matt第一次划龙舟,赛后全身都湿透了,他却高兴极了:“没想到划龙舟这么累,很高兴能参加这个活动,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赛队伍中,还有一支由新余杭人组成的西溪风情社区龙舟队。45岁的孙英麒来自黑龙江省,三年前定居五常,他告诉记者他们队是走水路过来的,“早上8点,我们在家门口一起划着船,大约走了3公里水路,划了1个小时才来到比赛现场。”

  现场,五常街道的青年干部穿着印有“五九青年”的红色短袖,在赛场上十分醒目。沈枭告诉记者,“五九精神”强调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是五常街道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希望和五常龙舟团结拼搏的精神相结合,成为青年干部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法宝。

  下午2时许,一艘装饰华丽的龙舟引发现场观众的惊叹。张建方介绍,这就是“满天幛”龙舟。按装饰不同,五常龙舟可分为“满天幛”“半天幛”和“赤膊龙船”,前两者属于观赏性龙船,“赤膊龙船”最多,只在船头竖一个龙头,用黏泥固定好。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鼓声阵阵,比赛正式开始。记者发现,友谊社区龙舟队的鼓手是一位小朋友,观众也表示疑惑:“这么小的孩子也能参加龙舟赛?”

  “别说7岁的孩子,我们五常人刚出生就在龙舟上了。”39岁的友谊社区龙舟队队员陆佳强笑着说。

  原来,五常龙舟有“抱小孩”的习俗。孩子出生后,为了祈愿一生平安幸福,五常人会把孩子抱到龙舟上,让龙舟队员传递一圈,希望得到龙王的保佑。

  “这些年,对五常龙舟这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好,热度也越来越高。每年端午节和节前比过年要热闹。”陆佳强说。

  赛后,人群渐渐散去,65岁的徐红收起长焦镜头,小心地放进防震背包。“我也是五常龙舟队员,只是今天没有参赛,想给大家拍些照片。”他爽朗地说。

  徐红是一名大学教授,退休后住在五常,平时会参与龙舟训练。他说,退休生活很丰富,五常街道经常会举行有趣的文体活动。

  在出口处,记者又遇到了陆佳强,他摇下车窗:“晚上我们还有百米长桌龙舟宴,一定要过来吃‘五黄’。端午节时,我们还有规模更大的龙舟比赛,到时候再来看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第09版:专题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屋里咖啡总部入驻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
情绪价值满满 机器人给你讲笑话了
微分智飞一个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
西险大塘上演“溪游记” 体验官有话说……
五常龙舟“浪”出圈 不比速度比技巧
扫码下载“看余杭”App
致余杭区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一封信
商务信息
余杭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单
余杭时报综合02五常龙舟“浪”出圈 不比速度比技巧 2025-05-26 2 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