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苕溪古渡寻遗

  ○ 陈冰兰

  南苕溪流经余杭,古镇余杭就有了溪北、溪南的分界。“溪北为城,溪南为市”这句话是指北宋雍熙年间,余杭县署定址苕溪北岸后,县城在溪北,溪南渐渐成为邑人居住和商贸之地的描述。

  旧时南苕溪上只有一座通济桥连接溪南溪北,行人来往很多都是摆渡过溪。南苕溪上曾有五个渡口:余杭县城西门外的宋公渡、县东二里的明月渡、县东五里的木香渡、县东北十里的姚村渡、县东十里的童湾渡。随着社会和道路、桥梁建设的发展,这五个渡口都已消失,但史料中仍有它们的记载,民间也流传着它们的故事……

  《康熙余杭县志》记载,宋公渡位置在“县城西门外”,约今余杭街道西门大桥处。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余杭县令宋士吉看到百姓过溪绕道极为不便,他体察民情,在县城西门外苕溪较窄处造船设渡,方便百姓过往。百姓为感谢宋县令的恩德,把这个渡口叫作宋公渡。1925年,在通济桥西六七百米处建造了余杭至武康的公路。有了桥梁,摆渡的人就少了,宋公渡便退出历史舞台。

  明月渡在“县东二里”,即今通济桥东500米左右。相传,北宋景祐年间柳咏任余杭县令时,在通济桥南堍建造玩江楼,明月渡就在玩江楼下苕溪中,柳咏常常在明月渡畔吟诗,清风明月,诗情画意,或许明月渡的名字便是源于余杭这位柳县令吧。

  木香渡在“县东五里”,即今禹航大桥左右,从城西余杭县署到这个渡口差不多是五里路。

  余杭水路通达,通济桥南堍塘路往东百余米左右是木香弄,木香弄北口堤塘往东约四里是盘竹弄,木香弄至盘竹弄一段的苕溪,旧时是竹木柴炭的码头、市集,曾经排筏满溪,船帆迎风。这一段的堤塘叫凤仪塘,塘路上都是经营竹木柴炭的店铺、商号,终日木香弥漫。地名是历史的印记,“木香弄”“盘竹弄”“木香渡”这几个名字都与竹木有关,与“木香”有关。“木香渡”对应的苕溪北岸是今余杭街道溪塔村木排圩组,“木排圩”,顾名思义就是与竹木排筏相关的堤岸、地方,是一个与竹木排筏有关的自然村落。 

  木香渡北岸有个龙光庙,旧时龙光庙香火很旺,木香渡也成为香客往返的重要渡口。由于溪北(今溪塔村一带)常常遭受苕溪洪水袭击,洪水过后又遭受旱灾。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余杭县丞章籍在木香渡北岸建造龙光陡门,抗洪治水,排洪蓄洪,以利灌溉。木香渡、龙光庙、龙光陡门,三点一线。龙光庙是一个老庙,老龙光庙屡建屡毁。2015年,相关部门在老庙位置西移200米左右(今溪塔村木排圩组界内)重建新龙光庙,2017年落成。

  20世纪80年代左右,木香渡还有人摆渡过河,余杭人把这个地方叫为“摆渡船”“摆渡口”,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有个正式的名字——“木香渡”。木香渡南有吴越安乐塔,北有明朝舒公塔。安乐塔与舒公塔构成余杭“双塔映秀”的独特风景。木香渡和“双塔映秀”在一个视角线上,形成“苕花古渡双塔秀”的美景。

  余杭街道宝塔社区原隶属石鸽公社,叫石鸽公社宝塔大队,宝塔大队有几个小队的农民散居在余杭镇上,但他们耕种的田地却在苕溪北岸溪塔村一带,所以他们常常要渡船过溪去劳作。这个渡口最早是有一个艄公的,后来改为绳索拉船,船两头各有绳子固定在南、北两岸的堤塘上,过溪的人自己拉绳子。后来又改为“固定式”摆渡,即在渡船的南、北两头堆筑河堤小路,渡船固定夹在中间,过溪的人如同走了一条小路。但是如遇苕溪涨水,渡船两头的小路被水淹没,被固定的渡船就浮动起来,过溪的人只能绕道通济桥。不过也有胆子大的、会撑船的,仍然拉船头两边的绳子摆渡过溪。我家在孙家弄,与苕溪为邻,我童年、少年时期常常在苕溪边玩,也时常跑到木香渡渡船上玩。

  2017年,我在撰写“舒公塔扶正小记”一文时曾向当时全程参与舒公塔扶正项目工程的孙树建师傅了解情况。孙树建师傅说:“1989年,进行舒公塔倾斜扶正工程,因当时舒公塔边上没有公路,从临安运来的毛竹只能卸在苕溪南岸的堤塘边上,维修队的工人先把毛竹几支几支地扎紧,然后拖入苕溪,搬运的人站在渡船上,用手拉绳子拖毛竹,拖到北岸后再搬到工地。”木香渡为舒公塔扶正工程也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临安县在余杭舒公塔乌龙瀗位置建造船闸,木香渡便“隐入尘烟”。2000年,禹航大桥建成后,木香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禹航大桥贯通溪南、溪北,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溪南、溪北已融为一体。

  姚村、下木桥(今余杭街道永安村)与瓶窑交界,原来有姚村渡和童湾渡两个渡口。《康熙余杭县志》记载,姚村渡在“县东北十里”,童湾渡在“县东十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后这两个渡口还有人摆渡过河,建造桥梁后渡口便随之“退役”。

  姚村、下木桥、童湾是苕溪岸边的“老村坊”,农家门牌上仍有它们的名字,只是“童”已变“铜”,因为我看到了“铜湾”的门牌,世事变迁啊。我站在挂着“铜湾”门牌那户人家门口的堤塘上,脑海中浮现了渡口的情形。

  清溪夹芦花,流水万万年。钟灵毓秀的苕溪孕育了余杭,书写着故事,流淌着传奇,余杭人在苕溪里淘米洗菜摸黄蚬,挑水捣衣话家常,对原生态生活景象有一种留恋,一种情怀。

  只是如今通济古桥、安乐塔、舒公塔依然矗立,而古渡则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视点
   第04版:民生
   第05版:理论
   第06版:深度
   第07版:视听
   第08版:文化
稻 鸟
南苕溪古渡寻遗
侧耳听冬暖
余杭晨报文化08南苕溪古渡寻遗 2023-11-21 2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