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曾圆) 凌晨时分,在文一西路中央绿化带旁,一台无人机稳稳起飞。只见它穿梭在道路两侧绿色灌木丛上,随着叶片扇动,细密的雾滴均匀喷洒下来。不到4个小时,一次全面精准的单边绿化带景观虫害防治工作完成。
春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最美景观大道”文一西路上,樱花、杜鹃、月季等品种丰富的绿化景观在点缀沿线美景的同时,也对绿化养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连日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绿化专家与一线作业人员提前踏勘区域内病虫害多发点,综合现场植株生长情况、周边病虫繁殖环境条件、植保无人机作业及施药标准等,定下一系列作业流程标准,引入两架植保无人机,对文一西路25万平方米的景观带进行现场作业。
“为了不影响居民日常出行,我们在凌晨2点左右安排无人机进行药物喷洒。夜间行人和车辆较少,这样既能确保防治工作高效推进,也不会给周边居民造成影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架无人机同时运行,只需要两个晚上耗时约8小时,就能将管养范围内的景观道路全部喷洒完毕,相较于以往人工防治需8名工作人员连续工作一周左右时间,无人机飞防效率提升近6倍。
将无人机飞防与城市绿化养护相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安全、降本、节能、增效的优势,这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持续探索道路景观精细化养护管理的城市治理新常态。近年来,该局始终坚持科技赋能,致力于城市治理相关技术的挖掘与应用,通过线上数智管控和线下日常巡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辖区园林绿化管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立绿地专项养护方案之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还在文一西路安装了10台土壤含水率计,用于测量地表深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等4个指标。有了这一“黑科技”,工作人员可实时获取植被土壤含水率、温度等数据,为绿化植被提供科学管理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围绕‘一路一街景’‘一公园一特色’思路,不断提升绿化‘绣花功夫’,加强常态化养护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一步一景’的美丽余杭,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满足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