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应可依 朱云岚 郑锋龙 林雪凡 诸飞扬 通讯员 孟莉 郭乙菲 姚丽玲)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急先锋”。急难险重之时,他们总是逆流而上,转战一个又一个抢险战场,排除一个又一个险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退居二线的“老村长”
脑海中有一张险情地图
林加新是径山镇小古城村退居二线的“老村长”,在他的脑海中有一张村里的“汛期险情地图”。
小古城村山地较多,汛期河道水位上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险情。担任村干部22年间,林加新参与过不少防汛抗洪紧急救援。今年,他再一次“战”在了防汛第一线。
连日来,循着脑海中的那张“地图”,林加新带着村民不间断巡查。“我们村有8个山塘水库,4条大排水沟,这些点位哪里会堵塞,哪里会有隐患,我基本都知道。”林加新说。
一大早,正在巡查山塘水库的林加新接到村民发来的紧急信息:吴山坞附近一点位有发生内涝的风险。林加新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一脚踏进没过小腿的积水中,一番摸索后发现,是水泥板阻挡导致排水不畅,他指挥村民趁着雨势稍减及时清障排除险情。
指挥部里的防汛专家
每天睡觉“见缝插针”
三天没有回家的防汛专家汪建江,早已将余杭区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区防指”)当成了家,困了就在沙发上补觉,醒了就继续分析手头的汛情数据。“这段时间,每天睡觉都是‘见缝插针’,也习惯了。”
汪建江有二十年的党龄,有三十年的防汛经验,多次参与台风洪涝灾害防御项目,曾获全国防汛防旱工作先进个人。区防指的同事都叫他“老汪”,不仅是因为他年纪大、头发花白,也因为他防汛经验丰富。
“还记得2020年那场‘暴力梅’来势汹汹,全区平均面雨量达到695毫米,是历史同期的2.2倍,北湖开闸分洪迫在眉睫。老汪根据专业知识和多年经验,提前6小时预测出了瓶窑站东苕溪的洪峰水位和到来时间。”熟悉情况的区防指同事回忆道,老汪的判断与实际发生基本吻合,准确率高达95%。
“老汪,目前苕溪水位情况怎么样?”“老汪,青山湖水库泄洪对余杭有多大影响?”“老汪,你判断北湖滞洪区什么时候达到启用条件?”……自6月23日区防指启动防汛应急响应以来,老汪的神经就一直紧绷着。
“今年汛期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梅雨带在余杭上空徘徊,持续降水对防汛工程考验不小,好在我们挺住了前三波降雨,不仅没有人员伤亡,还通过水流调度延后了启用北湖滞洪区的时间。”老汪解释说,北湖滞洪区是余杭手中的一张防汛“王牌”,在汛期能且只能用一次,因此,准确判断分洪时机对余杭安全度汛至关重要。
“这场雨和二十年前的那次汛情很像。”老汪的思路被拉回到1996年,“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像这样昼夜连轴转。不过,那时的防汛手段相对比较落后。”科技的进步让今天这场防汛攻坚战打得更加从容。
在区防指,最常看到老汪的地方是一面大屏前,屏幕上“云苕溪”奔涌流动,他对各类数据都了如指掌。安全度汛关系到全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不敢掉以轻心。”他说。
窗外雨还在下,老汪站在窗前凝望。“希望这场雨早点结束。之后,一定要好好睡个囫囵觉。”老汪说。
不分昼夜排积水
“水没退,弦就得绷着”
6月25日14时,在运溪路与闲沈路交叉口,路面积水漫过脚踝,最深处约有20厘米。这个积水点是中泰街道桃源社区居民通往城区的必经之路。
此时,余杭交通养护人员黄海鸣已经转战多个积水排涝点,连续奋战了55个小时。由于连续作业,一台水泵被抽坏了,他又临时调了一台过来,抢险队还调来了大型挖机,在现场开辟了一条新的排水沟,增加原有道路边沟的宽幅。
临近深夜,运溪路与闲沈路交叉口的水位终于降了下来,黄海鸣短暂休息过后,立刻带领抢险队奔赴下一个积水点。
作为一名有着12年防汛经验的党员,黄海鸣告诫自己,越是急难险重的时候越要在现场。“随时都可能发生险情,水还没退,心里的这根弦就要绷着。”黄海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