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汤显祖创作了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柳梦梅和杜丽娘跨越生死的至情缠绵至今。
昆曲是一种美的综合艺术,而融入白先勇对昆曲的炽热和心血的青春版《牡丹亭》,既保留了传统昆曲的古典精髓,又合乎现代审美观念,叫人怎能不为之着迷?
8月23日至25日,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沈丰英、俞玖林领衔,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倾情出演的青春版《牡丹亭》重回杭城,共计3天9小时,原汁原味,全本呈现。
(通讯员 王子璇 记者 濮玉慧)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昆曲的巅峰之作。
2004年,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为演出班底,集结了各地艺术精英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一经问世即形成演出热潮,广受赞誉。二十年间,该剧累计演出近500场,进场观众近80万人次,足迹遍布国内众多城市,甚至亚洲、美洲、欧洲的多个国家。
作为戏曲守正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该剧在新中国昆曲演出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有评论称其为继1956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十五贯》之后,又一个在近二十年里“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的佳作。
今年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了“庆演20周年”的新一轮巡演,原班人马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再现当年一票难求的盛况。
古老艺术 焕发青春
作为昆曲名作,《牡丹亭》原著长达55折,因其冗长,长期以来只能“选折”上演。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亭》发展出多个演出版本,如1953年国风剧团苏剧昆曲混合版,1957年上海戏校八场版,1959年北京昆曲研习社十一折版,1962年湖南省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七场版;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昆曲《牡丹亭》声名鹊起,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北方昆曲剧院都排演过多个版本。
这些排演培养出了一代代有着丰富舞台经验和深厚艺术造诣的昆曲演员,昆曲《牡丹亭》也因此形成了一批固定观众。但是,当时的昆曲也和其他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群体单一、难以吸引新受众的局面。
青春版《牡丹亭》创作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昆曲观众群体,在传承的基础上,让昆曲艺术在21世纪舞台上保持青春活力。同时,为了区别以往版本,青春版制作团队在制作之初就找到了创新亮点——“青春版”的创意表述。团队以“青春”作为新版《牡丹亭》的着力点和号召力,在创作过程中,其内涵得到不断挖掘和丰富。
传统戏曲观众一般习惯于欣赏名家名角的表演如何以形传神,以及其唱腔与手眼身法步如何独特而精妙。出于对角色需要和观众审美的重视,青春版《牡丹亭》更加强化演员作为戏曲表演的核心作用,培养与角色年纪相仿的年轻演员来演绎这个青春爱情故事,从而更好地传达剧中青春、爱情和生命的主题,以期与年轻观众产生更多情感上的共鸣。
删繁就简 全本演出
《牡丹亭》原本中歌颂青春、爱情的主题应和着年轻观众对真情、纯情、至情的“爱情神话”的梦想,这也正是几百年来这个故事历久弥新、打动人心的关键之处。青春版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又对原作中柳梦梅的形象进行了重塑,使他成为与杜丽娘一样情深意切、感情专一的形象,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追求,易于被当代观众所接受。
青春版从原著中选出27折精华,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总演出时长9小时,分三天演出。精编后的青春版化解了《牡丹亭》只能“选折”上演的问题,不仅满足了当代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想观看完整故事的实际需求,也满足了剧团按照现代剧院的运营方式安排演出的市场需求。
除了删除无用的枝节,青春版还调整了部分折目的演出顺序,让故事结构更加清晰合理。比如:直接删减了原本中与“至情”主题无关的内容;将原本第二折柳梦梅的出场戏《言怀》,调整到第四折《惊梦》之后,让柳梦梅先在杜丽娘的梦里以梦中情人的身份出现,之后再以现实真人的身份上场讲述自己的身世,由虚到实逐步解开梦境,这就更能迎合现代观众追寻悬念的观演需求。可以说,经过精编的青春版比原本情节更加紧凑,逻辑更为流畅,重点更为突出。
古典精髓 现代审美
在舞台呈现上,青春版《牡丹亭》充分考虑古典美与现代美的融合。其舞台“空简”,地面采用灰白色调,借助现代舞台艺术和技术来体现昆曲抽象写意的美学传统。在灯光配合下,演员的舞蹈和动作恰似挥洒在宣纸上的中国写意画。传统书法和花鸟画等融入素净的舞台背景,更添文化底蕴,让观众感知诗化而天成的典型环境。全剧有15折戏将演员置于这样的“空舞台”上表演,而另12折仅增加一二桌椅作为场景道具而已。古典而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空舞台”为演员和观众分别提供了更大的表演空间和想象。
服装上,剧中人物的200多套戏服均来自苏州绣娘手工刺绣,让戏曲意境更唯美;主角服饰多用低色度和低亮度的鹅黄、淡粉和浅蓝等颜色,配以梅兰竹菊等图案来设计,让人物形象更显端庄。演员扮相上,突破传统,避免浓艳,讲求素雅和简洁,特别是杜丽娘的发饰流丽干净,让造型更显优雅。
音乐上,实现了在传统规制基础上的现代延展,一来用素朴淡雅、细腻生动的“精致水磨”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曲调,动听又易懂;二来借鉴西方歌剧中的主题曲样式,分别从《山桃红》和《袅晴丝》等核心唱段中抽取音乐旋律为柳、杜设计了不同的主题音乐,实现角色唱腔与全剧风格的统一,同时还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
舞蹈上,引入现代舞元素,在《惊梦》《回生》等折目中重编或增加了男女花神的群舞,让舞台增强了流动感和观赏性;注重身段动作舞蹈化,让演员通过舞姿表达情绪、延伸空间、协同叙事。这些都使当代观众更易理解人物,进入角色与剧情,从而读懂昆曲。
据统计,青春版《牡丹亭》的青年观众比例达75%,在文化演出市场常年保持关注度、话题度、响应度。二十年间,该剧先后走进国内外40所大学演出,仅在北京大学就演过四次,在大部分学校都是全本演出,三天演出场场爆满。
今天青春版《牡丹亭》的观演主力军除了以当代青年,一批批曾在学生时代观看过该剧的人,又带着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重返剧院追忆青春。
时间时长:8月23日19:30 上本“梦中情”约18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8月24日19:30 中本“人鬼情”约15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8月25日19:30 下本“人间情”约15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演出地点:杭州大剧院·歌剧院
演出票价:880/680/480/280/180/120元
“良辰美景”套票2000元,包括880元3张、上中下各1张
“如花美眷”套票1500元,包括680元3张、上中下各1张
“似水流年”套票1000元,包括480元3张、上中下各1张
(注:购买套票所选座位三场固定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