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余杭工匠”风采展示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执着专注 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追求卓越
——2025年“余杭工匠”风采展示
  以创新守电力安全,用专注铸产品之魂,匠心就是在平凡中追求极致。          

  ——白福庆

  在实践中学习,在难题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唐飞  

  笛韵传承不只是手艺,更是一种使命,愿以青春奏响乡村共富之曲。

  ——黄文杰

  通过每件作品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引导大众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计品原

  农业是基础,品牌是核心,人才是关键。

  ——潘浩亮

  白福庆 杭州普安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

  作为杭州普安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白福庆十五年来扎根电力设备制造一线,以全流程实践积淀成长为负责技术、品质与工艺的核心管理者。他拥有83项知识产权,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年均推动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是余杭工匠中兼具技术深度与管理广度的典型代表。

  2011年,白福庆以普通技术员的身份加入杭州普安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在技术、采购、生产等多个部门接受深度锤炼。2022年,已积累丰富经验的白福庆重返技术岗位,主导核心产品的研发与工艺优化。他创新性地将“烟囱效应”应用于计量箱防水结构设计,通过改进通风口,显著提升了设备的IP防护等级,有效避免了因箱体进水引发的短路风险。该项目开模投入140余万元,最终在山东等国网市场中获得超千万元的年订单。

  今年以来,白福庆带领团队从技术指导、工艺分解、实验检测到全流程品控等方面全程护航,成功推动自主研发的“防窃电自动型不停电换表装置”落地市场。该装置有效攻克了国家电网在电能表更换作业中用户侧供电中断的技术难题,其采用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与镀镍导体结构,显著提升了产品机械强度与耐腐蚀性。同时,产品在电气安全性、操作便捷性以及长期运行可靠性等核心指标上也显著优于市场上同类仿制产品。

  白福庆始终将“工匠精神”诠释为持续改进与追求极致的匠人态度。他坚持每日深入产线巡检1-2小时,动态关注工序平衡、品质波动与工艺优化空间,以零容忍态度筑牢质量防线。

  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管理者,白福庆格外重视团队培养与文化传承。他带领的17人技术团队年轻而富有活力,因此他倡导的是一种“引导而非指责”的管理哲学,强调尊重每个年轻人的独特个性,注重带领他们系统性分析问题、提炼经验,而非一味批评。同时,他要求团队成员在汇报时条理清晰、因果明确,以此系统锤炼团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白福庆看来,真正的“工匠”不仅要自己扎根专业,更要让团队乃至行业共享创新成果。他深信,投入必有回报,但比回报更重要的是个人与团队为行业进步所贡献的那一份长远价值。

  唐飞 杭州利富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技师

  在制造业的浪潮中,有这样一位工匠,他以模具为笔、以冲压为墨,二十五载如一日,在冰冷的钢铁间绘就热忱的匠心图景。他是唐飞,杭州利富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模具技术设计总师。

  2000年,唐飞入职利富豪机电公司,从一名普通的模具学徒开始一步步做起。清晨第一个到岗,深夜仍在复盘技术要点,凭借过人勤奋与敏锐悟性,唐飞迅速掌握模具设计、加工与调试的全流程技能。但他并不止步于“会操作”,更执着于“懂原理”。通过自学CAD制图、机械原理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并于2014年成功考入郑州大学机械一体化专业函授班,他实现了从“技术工人”到“技术人才”的扎实跨越。

  唐飞的创新始终源于生产一线,2023年,公司为客户开发燃气表壳时遇到涂装难题——表面处理不佳、频繁掉皮。唐飞带领团队研发特殊工装夹具,通过巧妙设计支撑平面,一举攻克质量瓶颈,更将日产量从数百个跃升至近万个,产能提升十几倍。

  他的创新远不止于此:主导开发的“CAD制图生产模”技术,大幅提升设计效率与精度,推动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在焊接领域引入新型焊机与工装模具,彻底解决了焊疤问题,助力公司获评“优秀供应商”;面对用工荒与效率低的难题,他推动流水线智能化改造,将13道工序压缩为4道,甚至于更精进地将8道单工序模具工艺合并成一副模具,由单工人操作完成产品的冲压过程,用工时间减少400%,并同步实现喷涂、打标等环节的自动化升级,累计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作为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领军者,唐飞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2021年,他牵头成立“余杭区唐飞模具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青年技术骨干,签订带徒协议,以专题培训、现场实操指导、项目实战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年技术骨干快速成长。近年来,他已带领工作室完成192名高级工、20名技师的技能认证,为企业锻造出一支坚实的高技能人才梯队。

  唐飞深信,工匠精神不仅有“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更有“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他用自身成长经历生动诠释:实践是最坚实的阶梯,坚持是最强大的引擎。

  黄文杰 杭州竹瑞贸易有限公司农民技师

  “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却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中泰竹笛因浮雕精美、笛音嘹亮而备受人们喜爱。”在抖音直播间,“90后”新农人黄文杰手持竹笛,向观众娓娓道来。2013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黄文杰,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家乡创业发展。

  创业之初,黄文杰只是从事竹笛的买卖生意。随着客户的需求和业务量的增大,他深知“从别人手上拿来卖,品质不保证,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但是“七十二道工序,道道都是学问,没有师父带,根本入不了门。”于是,他先后拜四位竹笛大师为师,从选料、校直、画线、打孔、修孔、调音、刻字、扎线等一道道工序开始潜心学习。

  为提升制作水平,他多次赴上海、北京、广州参加国际乐器展,设展位、推产品、访名师,重返浙江农林大学系统深造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头雁”项目及各类农创客研修培训。2015年,他参加第一届中国(玉屏)国际箫笛制作大赛便斩获曲笛铜奖;2023年,他参加余杭区“紫荆杯”竹笛制作技能大赛获得季军,并于2023年取得“互联网营销师高级工”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从传统手工艺人到具备现代数字营销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蜕变。

  当短视频风口来临,黄文杰捕捉到其中机遇。他决意让竹笛也“触网”。2019年起,他试水快手、抖音等平台,以一句“笛声悠扬动我心”的标志性开场白,开启了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之路。

  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黄文杰带领竹笛闯入短视频新赛道,通过布局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平台,构建起粉丝数超十万的新媒体矩阵,其视频最高播放量超30万次。黄文杰表示:“非遗+电商的模式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传播中泰笛箫的制作技艺和文化”。

  “乡村需要年轻人,非遗更需要年轻人。”黄文杰正努力让悠扬笛声跨越山水,使中泰竹笛成为闪亮的余杭文化名片的同时,他通过“农户+工序外包”的模式,将打孔、刻字、扎线、配饰等环节分包给村民,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更联合当地农家乐开展竹笛研学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竹乡、触摸非遗,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和文化活力,走出一条带动乡村增收的共富之路。

  计品原 杭州品源模具有限公司余杭传统木作非遗传承人

  作为木艺世家第四代传人,计品原既深植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语言,倾心授徒传艺,培育年轻匠人,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1973年出生的计品原是仁和街道栅庄桥村人,他的非遗木作工坊就坐落于此。近年来,计品原成功复原了古代的织布机、龙骨水车等停留在书本和儿时记忆里的古器。2021年,他通过查阅大量古籍,实地考察四川,运用杠杆原理、榫卯结构,花费近半年时间复原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2024年,他又从北宋《货郎图》中汲取灵感,结合余杭省级非遗项目“高头竹马”进行创新改良,以巧手制作出了精美的宋代花灯车。

  除了让古代器具重获新生,在古建筑修复领域,计品原也展现出卓越技艺。他曾受邀参与修复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升玄观,全程参与设计、选料与施工环节,运用斗拱榫卯安装法、梁柱结合法等传统工艺,为这座千年古建的修缮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在杭州仁和、西湖以及绍兴、湖州等地,还能见到计品原主持修建的木结构凉亭,这些凉亭历经数十载风雨,依然为人们提供休憩之所。

  由于善用“土办法”,同时精通现代机械知识,计品原利用模块化方式,帮助多家企业改进工艺,以小投入实现效益大提升。他还首创了生产金属——木制复合机械部件,积极推动工艺现代化。

  “个人的技艺再高超,也只是独善其身。让技艺传承下去,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成为身怀绝技的匠人,从来不是计品原的终极目标,他更希望让传统手艺跨越时代,实现高质量传承。近年来,他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紧密合作,累计指导200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更走进高校、中小学课堂和社区,为学生和居民讲解传统手造工艺的奥秘。

  未来,计品原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推广木艺,推动行业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但他更加期待透过每一件作品,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引导公众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名手艺人的使命,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

  潘浩亮 杭州爱比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

  在余杭区径山镇四岭村,一片绿荫如盖的葡萄园中,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垂挂枝头。这里便是被誉为“葡萄天堂”的山果湾休闲农庄,而它的创造者,正是余杭工匠、杭州爱比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潘浩亮。

  潘浩亮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2008年,他与妻子及弟弟一道,顶着“大学生种地肯定失败”的嘲笑,来到径山镇四岭村,开启了有机农业创业之旅。

  潘浩亮与妻子给公司取名为“爱比利”(I Believe),寓意着对有机农业的坚定信念。

  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潘浩亮卖掉房产以维持农庄运营。其间,夫妻俩始终坚持有机种植,并在葡萄黄豆般大小时就逐串套上保护袋,守护自然风味。这份坚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他们的葡萄开始被业界赞誉为“葡萄中的哈根达斯”,成为余杭区唯一荣获浙江省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长三角最佳品质葡萄奖的产品,并荣获浙江省十佳葡萄等荣誉。

  潘浩亮深知,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他主持了农业科技创新项目“HACCP原理在有机葡萄生产中的应用和研究”,以及余杭区农技推广基金会项目“葡萄新型果穗管理示范”,并发表了中国农技推广论文《低丘缓坡地葡萄半限根栽培技术应用》。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也为潘浩亮创建的山果湾农庄赢得了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称号。

  潘浩亮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8年,他荣获“杭州市首届美丽乡村丰收节创业新农人”“余杭区乡村振兴优秀人才”称号;2020年,他获得“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22年,他获评“浙江省新农匠”等荣誉。

  潘浩亮常说:“农业是基础,品牌是核心,人才是关键。”在他的引领下,如今的山果湾农庄不仅是一个集科研、生产、示范、培训、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农庄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同时,潘浩亮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校园
执着专注 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追求卓越
余杭时报专题06执着专注 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追求卓越 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