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澜小学503班 张扬帆
假期里读完《朝花夕拾》,我对“民族脊梁”鲁迅生出满满的敬佩。于是,我走进鲁迅故居,循着先生的足迹,探寻他的故事。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故居“新台门”,从“德寿堂”前厅开始参观。“德寿”是取福禄长寿、积善有德的美好寓意。一进去,便能看到挂在大厅中央的一幅仙鹤图,上方是一块巨大的牌匾,用楷书大大地写着“德寿堂”三个字,显得十分气派。大厅中摆着古色古香的茶几与座椅,看起来十分古典。
顺着人群,我们来到一间小屋子,里面陈列的是鲁迅一家族谱与他的事迹,他的家族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因家族败落,鲁迅从一位少爷几乎沦落为一个“乞讨者”,却仍坚持学习,就是这样才成就了“民族魂”鲁迅,也才有那无数让人百读不厌的著作。
走过长长的走廊,就到了鲁迅的寝室。屋子不大,只有一张简陋的床铺、一盏煤油灯和一张书桌。就是在这儿,鲁迅写下了第一部文言小说《怀旧》。我仿佛看见,夏日里他满头大汗仍执笔不停,冬日里手脚冻得发麻,搓一搓手又继续伏案写作。再想想自己,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有整洁的书桌,条件这么好,却总在课堂上开小差、和同桌讲话。对比之下,我真是又惭愧又自责。
过一道拱门,便闯进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满眼的绿意扑面而来,整座园子生机盎然。西边的白墙早已斑驳,高大的皂荚树却愈发挺拔,像极了鲁迅令人敬佩的品格。园子里真的藏着“百草”,我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悬挂着的何首乌藤,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植物。漫步其中,我仿佛化身小小鲁迅,看着时而飞来的一只蜜蜂,时而飞去的一只蝴蝶,时而几只蟋蟀在地上蹦跳,这些都让人感受到园子中鲁迅那“无限的趣味”。在园子的中心,有石栏围起来的一口石井。石井栏摸上去虽然光滑又冰凉,却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那石井中仿佛装的不仅是水,更像是盛满的鲁迅童年无忧无虑的乐趣。我仿佛看到了幼时鲁迅在石井台蹦蹦跳跳玩耍,十分欢乐的样子。在百草园中走着,风吹过,皂荚树发出的“沙沙”的响声,那是向来来往往的游客讲述鲁迅幼时的欢乐。我闭上眼睛,仿佛又看到鲁迅在百草园中快乐地奔跑,感受到了小小鲁迅的快乐。我露出了会心一笑,儿时的快乐大抵是相通的吧。
最后,我们走过石拱桥,来到三味书屋。正堂中间的八角桌是寿镜吾老师的座位,桌上放着一把戒尺,透着严厉的气息。在东北角鲁迅的座位上,我看到了那个歪歪扭扭的“早”字——这是鲁迅对自己的提醒,也是他勤奋的见证。望着这个字,我仿佛听见了他琅琅的读书声,看到了那个专心致志的少年。
漫步在鲁迅故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一位既富有童真又勤奋好学的鲁迅在交谈。他的眼睛深邃而明亮,望向远方,仿佛在告诫我们:少年要刻苦学习,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指导老师:陈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