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杰
一场人才公寓签约仪式,标准化的流程变为温暖的“入伙礼”;一个印有“海创未来 余杭人才”字样的共享充电宝,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人才政策,成为人才与城市的“初见礼”——在余杭,人才工作从未停留在纸面,而是化作可触摸的生活细节,不只有政策的供给,也有情感的共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从人才视角看,这传递出鲜明信号:“人口红利”正加速向“人才红利”跃升。
在当下,人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引进人才。所有人都明白,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谁就握住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作为长期主义的践行者,余杭坚定狠抓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区新增各类人才超万人,其中,新增35周岁以下大学生7841人,同比增长6.15%,新增博士48人、高技能人才1831人,同比增幅分别达4.35%和17.5%,人才资源总量突破46万。
如何进一步“投资于人”,真正打造各类人才向往之地?
要敢于打破常规,用城市气度成就人才。一座有气度的城市,要有“超常规引育人才”的魄力,不仅政策、待遇、福利等方面要有竞争力,在服务提升、环境优化、氛围营造等方面也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广大人才感受到在这里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拼出一片天地。
要持续构建生态,用城市温度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就是留住发展、留住希望。持续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体系,完善人才成长全周期服务,加强人才基础服务保障,建设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城市与人才的关系,本质是价值共鸣。投资于人,给予人才丰沛的“余”地,终将收获超越期待的丰“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