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解语 陈玮铭 黄湖微融媒体中心 姚玲玲) 南邻青山村村委,北望连绵青山,由海归建筑师黄明健设计的这座文化礼堂相比于四四方方的传统建筑,更像是由山石等不规则体块堆垒而成。错落起伏的屋檐、曲折向上的楼梯,不规则的造型充满自然的意趣。泥巴抹墙、红砖镂空砖墙、竹栏杆,消解了建筑的冰冷感,让它如村庄的平常一角亲切自然。
黄明健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师从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也是青山村新村民。他为何为文化礼堂选择这样富有乡土元素的设计风格?
在黄明健看来,青山村的美在于朴素自然。“我们希望通过使用在地的材料和工艺,搭建传统和现代建筑之间的桥梁。”
建筑整体分为三层,包含图书室、舞蹈室、乡贤馆等功能区域,是一个乡村综合文化场所。走进礼堂,柔和的阳光从天窗的缝隙中洒落进来,沉闷的墙壁被窗口分割,青山袅袅,玉兰娇俏,日升月落,框画出山居图集。
黄明健说,乡村文化地标不应只追求视觉美观,更要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建筑是邀请你走进去探寻空间,让你能更加了解自身,了解文化传统、周围的环境和人。”
一层礼堂是村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右侧大门可完全敞开,实现真正的“开门见山”。“希望把这里变成村里的大客厅,向所有新老村民开放,大家可以坐在这里聊天纳凉,观看演出,接触文化艺术活动。”黄明建说。
格外吸睛的楼梯“青山步道”,灵感来自唐诗“青山行不尽”,连接各层的功能区域,这是由本村非遗竹编手工艺人俞才根设计。“就像模仿人在山上走路,节奏有变化,竹子的排列方式也不同。”黄明健说,“站在楼梯上,你可以和砍完竹子路过的村民打招呼。”
泥巴抹墙也体现了“在地”的理念,在村里就地取材,保留了朴实平和的暖调,还有工匠们抹墙的痕迹。“我们特别珍惜手工的痕迹,它代表了人不是一台机器,是有生命的。”黄明建说。
2016年的一次骑行,黄明健被青山村纯净秀美的山水所吸引。机缘巧合之下,他接受了融设计图书馆团队——中国第一座传统材料图书馆的邀请,2021年黄明健来到青山村,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共同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
“这里聚集了一群来自城市、怀揣理想的伙伴,大家共同探索艺术乡建的无限可能。”黄明健抚摸着取自当地的泥土原料说。
“越在地的,反而是越当代、越国际的。希望把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从竹结构的黄湖镇入城口地标形象,到践行“未来教育”理念的青山学堂,黄明健用一个个建筑作品探索艺术乡建,为乡村带来全新的活力。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以青山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文化正焕发出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