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郑锋龙 吴山楚寒) 稻城县香格里拉重点寄宿制学校位于海拔2700米的大山深处,琅琅书声与欢笑声穿透教室围墙,在青稞田与雪山间回荡。
7月,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11名师生抵达这所学校,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暑期支教。
从杭州到稻城,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标注着2500公里,而对杭师大支教团来说,这段旅程的重量远不止于此——光是精心准备的教具,就足足有450多公斤。
“3月接到任务时,我们就开始琢磨:稻城的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能带来什么?”支教团带队老师茹姿韵告诉记者,语文、英语、科学等基础课满足求知,舞蹈、非遗体验课点燃探索热情,甚至还有融入亚运精神的特色团课……这些课程从第一稿到最终落地,整整打磨了三个月。
抵达稻城的第一天,高原反应给了杭师大支教团一个“下马威”。刚出机场,就有4名队员因缺氧头晕倒地,剩下的人也被头疼、失眠困扰。
“在4400米海拔,有人走着走着就摔了跤,但没人喊苦。”茹姿韵还记得,那天深夜,队员们强撑着整理带来的20箱教具,路灯下的身影像一串倔强的星子,“因为我们知道,第二天教室里有几十双眼睛在等。”
支教老师张韵菡是杭州亚运会圣火采集仪式的演职人员,她把亚运舞台上的民族舞蹈搬到了高原课堂。
第一次上课,她显然还没有从高原反应里缓过来,每跳完一段,喘气动静比平原上大得多,调整呼吸的时间也要翻倍。
“老师,蒙古舞里的‘抖肩’是不是像草原上的风?”藏族孩子的提问让张韵菡心头一暖。
“累,但值得。”张韵菡笑着说。
在她的课上,孩子们不仅学舞蹈动作,更了解到各民族的服饰、生活和习俗。“比如跳蒙古族舞前,我们会讲草原的辽阔;跳锅庄舞时,孩子们会反过来教我藏族的步法。”张韵菡说,这种双向学习正是课程设计的初心——在舞蹈课之外,让孩子们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科学课上,孩子们第一次用试管还原彩虹;非遗体验课上,扎染的蓝白花纹在小手中绽放;亚运主题团课里,“钱塘潮涌”的故事从杭州传到雪山下……
“以前暑假孩子们都在家,现在他们会追着老师问‘明天教英语歌吗?’”藏族家长白玛拥珍是稻城亚丁景区导游,每天早出晚归无暇照顾孩子,说起杭师大支教团,她眼里满是感激,“这些年轻老师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让孩子知道‘外面还有这样的世界’。”
支教团队长阳晓娟的手机里,存着三年前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的照片。她告诉记者,那时彝族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还相对落后,如今站在稻城的校园里,窗明几净的教室、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她感慨万千。“当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我们带着课本去填补资源空白;现在,我们更想带孩子们触摸文化与梦想。”
半个多月的支教或许短暂,但埋下的种子正在发芽。正如茹姿韵说的:“我们来的时候,带着杭州的温度;离开时,会带走稻城孩子眼里的光。”
2500公里的距离,在课堂的互动中缩短;民族的差异,在共跳的舞蹈里消融。这场始于教育的奔赴,最终成为跨越山海的情谊。
“我们举办此类创新活动,旨在深化杭州与甘孜、汉族与藏族同胞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并积极引导青年力量深度参与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余杭区驻稻城县对口支援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