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词式创新”不可取

  ○罗正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提升工作质效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基层治理、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理应推崇发扬,但有的地方、有的领域为创新而创新,所搞的“造词式创新”则不可取。

  何谓“造词式创新”,就是对一些变化不大、创举不多的工作,冠以洋气或吸睛的词汇,包装成创新,以此体现工作标准的提升、内容的拓展、程度的递进等。

  比如: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政策在末端落实的生动比喻,但有的地方别具一格,造出了打通“最后一米”乃至“最后一厘米”等新词;“撸起袖子加油干”形容的是创业的进取精神和干事的昂扬姿态,多么形象贴切,某地却提出“作风建设要‘头拱地嗷嗷叫’”,反而弄巧成拙。

  这样的创新,只见“面子换颜”,不见“里子更新”,实则是语言噱头,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需求并无裨益。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与创造,是人们通过突破性思考与实践性探索,创造出具有新价值的事物,它并非改头换面换几个标新立异的词,而是创造“有价值的新”,它可能是解决了久拖未决的问题,可能是优化流程提升生产效能,也可能是开辟了新的领域打破传统模式等等。

  “造词式创新”披着创新的外衣,但与创新精神相背离。晦涩的概念、跟风的称谓并不接地气,不容易被群众所理解,影响党的决策部署精准落实。一年一种新提法,一人一个新主张,不停地变频道、调模式,还会给基层工作连续性、稳定性造成影响,加重基层负担,对提升工作质效不利。

  “造词式创新”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为何有的地方屡屡发生?细究根由,主要在两方面:

  一是衡量工作的标准有偏差。有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坚持不创新不工作,将“创新”视为工作“用心”,于是创新自然成为推进落实工作的“重头戏”,一些单位对年复一年并无多少变化的工作,只好搞“造词式创新”。

  二是落实工作的作风有欠缺。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沉下心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愿探索新方法、创造新举措、开拓新路径,为显示自己工作出彩,只好走“工作创新不多、造些新词来凑”的捷径,用新奇词汇制造噱头。

  真正的工作创新应体现在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里、提升工作质效的模式里、落实惠民政策的行动中,而非编词造句的文字游戏。对“造词式创新”现象,各级不容小觑,要防止不良风气蔓延。

  科学认识理解创新,是防止“造词式创新”的基础前提。一项创新成果的问世,是解决问题、惠利群众的,绝非用华丽辞藻包装简单工作。在考核评价工作时不要被标新立异的提法、另起炉灶的做法所迷惑,而是要把创新的锤子敲到节骨眼上,瞄准问题短板去创新,前瞻发展趋势去创新,聚焦群众需求去创新。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防止“造词式创新”的关键要素。工作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炫出来的精彩,各级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干实事”上,不搞“装门面”的文字包装,不走“以词代干”偏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聚焦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拿出拼劲、闯劲、钻劲、韧劲,扎实做好每一件事,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校园
在万亿分之一秒的尺度里驾光驭电
“造词式创新”不可取
从帐篷到腰带披肩 牧人与牦牛的共生之道
以机制改革破解低空基建难题
炬华科技、华立科技入选省级绿色低碳工厂
余杭时报综合02“造词式创新”不可取 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