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妙金
胡家岭地处闲林西南部,2003年9月与原灵溪村合并前是寺前村的一个自然村。山岭海拔不高,仅200米左右,四面环山,晨起云雾缭绕,午间阳光明媚,日照充足,方圆数百亩茶园绿意盎然,满目生机。胡家岭的胡氏祖辈一直在此以种茶为生,自古以产“旗枪”出名。
妹妹(叶水娟)和茶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20世纪70年代初,年方17岁的她被余杭县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站借用,在闲林从事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经常出没于胡家岭、灵溪等茶园。1975年,她进入浙江农大茶叶系深造,毕业后一直在余杭从事茶业。
一次,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来闲林西溪源洞山村口美术馆,观看《大地上的粮食》老照片展,一行人提到“龙井十八棵御茶是从胡家岭移植过去的”传说。这瞬间点燃了妹妹追溯历史的热情,“到胡家岭考察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古茶树的痕迹”这个念想在她心里形成了。
说干就干。妹妹联系上胡家岭原植保员胡树顺,叫了72岁老茶农程来根、65岁任建英帮忙砍柴草,非遗茶点创始人胡剑菠拍照录视频,一行人踏上了寻找老茶树的旅程。
在一片苦竹园里,他们发现了灌木型老茶树。时值冬季,茶树枝上朵朵茶花,散发出淡淡清香,抬头仰望,老茶树枝干成直立形往上生长,可能是受周围苦竹遮阳影响,长得歪歪扭扭,高的看上去有四五米高,树的基部长出许多枝干。妹妹说,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灌木型茶树有这样的主枝干,而且长得这么高。
“这里是龙井头,山那边叫凤凰潭,这些茶树有二三百年了。”同行的程来根老人说。
一周后,妹妹约了胡氏家族后裔和胡树顺,准备了柴刀、锯子、榔头、卷尺,用红布条、毛竹片编标了序号,再次前往胡家岭龙井头茶山。我背着相机,跟他们一起上山,毕竟是上年纪的人,难免气喘吁吁。妹妹比我小8岁,年已七旬,我发觉她只要讲到茶叶就精神抖擞,跑茶山像个年轻人,还不时关照我“小心”。
在上次发现灌木型老茶树的地方,众人拿柴刀清除周边的杂草树枝,老茶树渐渐展露出真容来。树很高,卷尺不够长,胡树顺砍来一支4米多高的竹竿作为测量茶树高度的辅助工具。
标了序号的毛竹片被一一插入被选中的老茶树旁,在枝干上还系了同编号的红布条。整整一个多小时,我们对其中有代表性的12棵(墩)灌木型老茶树的树高、枝干数、周径一一进行测量,还拍了照片和视频。
经测量,树干低的有2.5米,最高的达4.5米,地径周长小的有8厘米,最大的有13厘米,枝干都在2枝以上,最多的有14枝。胡树顺还锯下老茶树根部枝干,为进一步测算树龄作参考。
这时,我才发现,我的“茶痴”妹妹有多“痴”。已是古稀之年的她,一会儿用竹竿或卷尺测量茶树高度,一会儿蹲在地上数树枝,一会儿又双脚跪在地上或趴在树干基部测量周径。
这位毕业于浙江农大茶叶系、被余杭茶界同仁熟知的高级农艺师,已经与茶场、茶叶打了53年的交道。2010年退休后,她热衷于茶文化传播,考取了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师(国家一级评茶师),人们戏称她是“三高”,还参加了多届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屡获冠军,自编自创自演的“太极茶艺”获金奖。
2018年被余杭区聘为老年大学茶艺养生教师后,她精心设计课程,激发学员习茶爱茶玩茶兴趣。正如中国茶网资讯报道的那样:余杭“茶痴”叶水娟从茶迷到传播茶文化使者,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茶叶的探寻和研究中,无论是穿梭山谷古道寻找优质茶叶,还是深入钻研品种和种植技术,她始终坚守着这份热爱。
我问妹妹:“你为什么要来胡家岭寻茶?”
她答:“我是闲林人,灵溪的外甥女,乡情在;我曾在这里工作过,这里有人情茶缘,50多年没有去胡家岭了,应该去看看;既然胡家岭与杭州龙井十八棵御茶有古老传说,追溯历史、传承茶文化也有我的一份责任。”
妹妹已将现场踏勘发现的情况向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作了汇报,引起了区、街道两级领导的关注。不管这两次寻茶是否有价值,但茶人的精神永存。
胡氏家族先祖胡敬朝(敬朝阿太)是安徽人,年轻时到杭州做茶叶生意。某日路过余杭的一个山冈,发现此处山清水秀、地域宽广,非常适合种茶。于是,他带领族人开荒种茶树,胡氏家族也慢慢在此兴旺起来,所产的茶叶因品质优良名声在外。
有一年春天,乾隆下江南来到闲林,喝到了产自胡家岭的旗枪,连赞“好茶”。自此之后,胡家岭茶叶被列为贡品。因胡家岭山高路远,运送贡茶不便,余杭知县决定把胡家岭的茶树迁到杭州附近。
于是,敬朝阿太在胡家岭挑了二十墩茶品较好的茶树,移栽到杭州狮峰山脚的龙井村,哪知迁移途中伤了树根,只种活了十八墩。有一年,乾隆又下江南,将狮峰的这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