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筱 通讯员 王恒睿 许超盛) 径山镇上空,一架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巡查,红外镜头扫过郁郁葱葱的林海;指挥中心大屏上,97个高空瞭望塔传回的实时画面与三维地图交织成一张立体防护网……面对64.8万亩森林资源的管护重任,余杭创新构建了“无人机立体巡查+智能监测预警+地面高效联动”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实现从“人防”到“智防”的跃迁。
立体监测:
山林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嘀嘀……”森林智眼平台突然发出警报,鸬鸟镇某处出现异常热源。5分钟内,一架无人机飞抵现场,确认是村民焚烧秸秆,之后地面处置队随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理。“过去靠护林员徒步巡查,现在系统自动预警,效率提升80%以上。”区森防指负责人指着手机上的实时画面说。
这样的转变源于“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的构建。全区共划分75个网格,6架无人机、97个高空瞭望塔组成“空中哨兵”,可见光与红外双光谱摄像头能识别0.5平方米大小的火点。
技术人员向记者做了演示,只见他轻点屏幕就调出某处公墓的360度影像。“我们给69处重点区域设置了电子围栏,就像给山林划出‘电子警戒线’。”这位技术人员说。
空地协同:
灭火救援有“科技尖兵”
今年3月,百丈发生火情。浓烟中,系留照明无人机升起“人造月亮”,为救援提供24小时不间断照明;另一架无人机精准投掷灭火弹,扑灭悬崖上的火点。
“无人机配备可见光与红外热成像双光谱摄像头,能够快速精准识别林区异常热源,实时回传火场轮廓、面积、蔓延趋势等关键数据至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为科学决策和快速处置提供有力支撑。”参与救援的消防指挥介绍道。
这套空地协同机制已经锤炼成熟:无人机先遣侦查,回传火场态势;地面队伍按“数字沙盘”精准布防;清理阶段用红外扫描余火。
今年以来,我区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快速搜索无明火区域的温度异常点,成功处置6处潜在火点,大幅缩短火场清理时间,确保人员安全。
群防群治:
防火宣传插上“数字翅膀”
“清明祭祖莫烧纸,鲜花一束敬先人……”今年清明前夕,搭载着扩音器的无人机在山林间用方言循环广播。一季度,这种“科技大喇叭”飞行25架次,覆盖2.1万人次。“现在连无人机都来‘唠叨’防火,谁还敢大意?”村民王大伯感慨道。
除了有科技的加持,传统宣教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全区375名森林防火队员走村入户,“开学第一课”时走进校园,通过“以案说法”曝光违规用火。
不仅如此,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余杭已成功查处违规农事用火6起,并完整留存点火位置、燃烧物等关键影像证据,为后续执法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