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江实验室的志愿讲解员曲鑫讲到“三体计算星座”展馆第二块展板时,她的身边“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等讲到第三块展板时,簇拥的孩子已经让她难以挪动脚步了。
“老师,卫星在天上撞了怎么办?”“老师,卫星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老师,这颗卫星怎么和我在书里看到的不太一样?”……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问,曲鑫耐心地一个个解释。
“讲解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离我远远的,有的还躲在家长背后,后来都围到我身边。我感觉孩子们对航天航空的好奇心和兴趣也‘生长’出来了。”曲鑫说。
(记者 金一清 陈佳青 施涛) 8月4日下午,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系列活动暨之江实验室2025年度第三场开放日活动举行“三体计算星座”专场科普,这也是“三体计算星座”展馆首次向公众开放。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原本预计20分钟的讲解,曲鑫为解答孩子们的疑问,又延长了10多分钟。她向孩子们解释道:“‘三体计算星座’就是给卫星装上了一个拥有强大能力的智慧大脑,不同的卫星还可以手拉手传递消息,直接在天上完成人们交办的任务。”
曲鑫的主职其实是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的研究专员,志愿科普讲解纯粹是“为爱发电”。曲鑫说,科普是科研人的职责和使命,科研和科普同样重要,科研人不仅要低头赶路,更要抬头表达,让公众了解他们在做的事情。
告别曲鑫,孩子们又来到一间为科普活动专门布置的教室,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早早在此等待,他要给孩子们讲述“三体计算星座”背后的故事。
“李老师好,你觉得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什么?”问答环节,一个充满童稚的声音向李超提出了一个让全场鼓掌的问题。
李超思考了一会儿,认真地给出自己的答案。台下,孩子们也热烈讨论起来,有的说是脑机接口,还有的说是太空移民。
没有人可以判定谁给出了最准确的答案,也没有人可以断言谁是现场最聪明的人。正如美国学者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提出,房间里最聪明的是房间本身。同样的,在科普活动现场,最高明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而是将所有资源要素连接起来的科普工作体系设计。
今年5月底,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5年浙江省科普工作要点》提出,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优化科普激励机制,强调要引导省实验室等加大面向公众的开放力度。
政策落地到余杭,以之江实验室为例,自成立以来,其将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并重,于去年开始常态化开展季度性开放日活动,还让科研人员下沉至学校、社区等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截至目前,相关科普活动在线上线下已吸引超100万人次参与。
国家富强始于教育、兴于人才、盛于科技。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如今,想要预知未来中国的模样,不妨走进余杭的科普活动现场,感受好奇、激情和理想在创新科技上飘扬。
回想起孩子在现场提出的关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问题,李超感触良多。他说,科普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回答问题,更在于激发好奇心、教会大家提问,而这些好奇和疑问也许就会成为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