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杰
犹记得2017年4月28日,余杭区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作为跑线记者的我记录着一个个重大项目上台签约。翻看当时的采访笔记,“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个名字,在数十个重大项目中尤为引人注目。它像是一颗被小心翼翼埋下的种子,我们都知道它承载着“国家级”的期望,但谁也无法确切预言,它需要多久破土成荫。
近九年光阴,一晃而过。2025年秋日,当杭州超重力场核心设备启动运行的消息传来时,那个春日的签约现场重回眼前。从“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到“杭州超重力场”,从纸面协议到主机轰鸣,时间给出了它的刻度。
项目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冷静判断:“我们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基础性工作。”在项目启动的高光时刻,这份清醒显得尤为珍贵。
的确,我们期待这个能构建“从原子到千米、从瞬态到万年”极端环境的“国之重器”,能迅速在深地探测、新材料研发等领域“捅破天”。但热情展望之余,我们必须回到现实:大科学装置本质是科研基础设施,从实验室“原理验证”到生产线“成熟产品”的这条路上,我们只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从现在开始才是真正考验耐心与智慧的后半程。站在这个历史节点,我们不仅要热烈鼓掌,更要深入思考:如何让这类大科学装置真正在余杭落地生根,带动产业与城市能级跃升?
其一,是优化创新生态,为长远探索留足空间。大科学装置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沉淀,我们应当营造包容的创新环境,建立注重长期价值的评价体系,积极引入“耐心资本”,让科研团队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前沿探索。这不仅是对科研规律的尊重,更是对创新最好的呵护。
其二,是搭建中试平台,打通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在良好的创新生态基础上,需要着力建设成果转化的桥梁。大科学装置产出的原理样机与市场化产品之间,需要中试平台这一重要支撑。通过政府、企业协同共建概念验证与中试基地,提供工艺放大、工程试制等专业服务,既能加速科技成果成熟,也能帮助科研团队准确把握应用方向。
其三,是健全“沿途下蛋”机制,让创新价值持续释放。大科学装置建设周期长,应当打破传统线性模式,在运行初期就植入产业化思维,不强求一步到位,而是在研究进程中持续捕捉可转化、可应用的技术片段,推动建立“边运行、边研发、边转化”的并行链条,让成果在研发途中就创造价值。
说到底,大科学装置的终极价值,不只在于其本身的先进性,更在于能否激活一整条创新链、生态链。杭州超重力场核心设备启动,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需要科研人员持续攻关,需要政府营造宽容有序的环境,也需要企业敢于拥抱前沿、参与共闯“无人区”。
回首2017年那个春天埋下的种子,如今已破土而出。要让它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向上“捅破天”,向下“扎稳根”,我们需要的是比九年更长的耐心、更智慧的协作和更坚定的决心。
任重道远,但值得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