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该政策对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消费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涵盖汽车购置、保险及维修等支出,执行期为今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方案》明确规定,相关财政年贴息比例为1%(按符合条件的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享受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尽管7月属于销售淡季,产销仍分别达到259.1万辆和259.3万辆,同比增长13.3%和14.7%,反映出消费者购车需求依然旺盛。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上半年汽车市场内需表现强劲,主要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但他也指出,政策拉动的耐用消费品更新潜力存在局限,上半年需求集中释放后,下半年汽车销售或将迎来“升降临界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及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汽车市场有望逐步回暖。但复苏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政策、企业、消费者多方协同。
“提振汽车销售,售后服务质量与售前价格吸引力同样关键。”盘和林指出,现阶段部分车企过度聚焦价格战,却忽视了售后服务。“汽车属于长周期消费品,使用年限往往超过10年,不过不少车型在购车5年后,产品问题就会明显增多,此时优质的售后服务和稳定的性能表现,将为车企赢得更多潜在用户。”盘和林总结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复苏、产销同比增长背后,车企的盈利状况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20家主要上市车企中仅有不到45%实现利润增长,仅有半数企业勉强维持盈利状态。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营收增长之下所面临的盈利挑战。
一位国内龙头车企高管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有车企过多,价格战一旦退潮,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将难以生存。“就算最后只剩下20家车企,其实还是太多了。”她直言,过去许多车企靠打折、送优惠吸引消费者,但随着低价策略失效,不少整车厂将面临生存压力,最终被市场淘汰。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