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远近闻名,即便已至深冬,依旧挡不住人们“径山喫茶去”的热情。位于余杭西部的径山镇,近日迎来了一拨拨茶客,90后姑娘小薛和父母也在其中。
走进一间茶室,小薛就被一阵淡淡清香吸引。在屋子一角,小薛瞧见了香气的来源——箩筐里的一个个“黑疙瘩”,小南瓜一般的个头,被白色绳子绑着。
“这是什么?”小薛不禁好奇起来。
“这些我们径山本地的柚子茶,也叫福佑茶,黑色的是柚子皮,里面是径山红茶,喝起来香着咧。”农家乐老板娘王萍是一位制茶人,“别看它乌黑滚圆,年代越久泡茶越香,十年的茶能卖到6000元一斤。”
九蒸九晒 柚子变成“黑疙瘩”得等大半年
12月底正是径山本地柚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成了柚子茶的首选。“这时候本地柚子成熟度高,口感酸甜还带着点微苦。”王萍一边清洗柚子,一边介绍。
待到果皮水分控干,紧接着要掏出果肉,王萍用小刀在柚子顶上划一圈,掀开一个“小盖”。手再伸进去,贴着白色的瓤开始一点点地掏,将果肉和皮分开。看似简单,却颇费力气。
果瓣去掉筋膜,撕成细碎的果肉后,就和炒制好的径山红茶搅拌在一起。然后再回填柚子壳中,一个柚子壳能填进三倍体积的茶叶,这样做出来的柚子茶果香、茶香都很明显。
紧接着盖上“盖子”,用绳子捆扎出8条棱,用力抽紧。一颗柚子能捆出10多条楞,如果捆不紧,柚子茶就有变质的风险。
一旁的炭火已经烧旺,支起蒸笼,王萍将捆好的柚子上锅烘烤。高温作用下,柚子皮慢慢变软,发生形变与绳子产生“间隙”,所以需要隔段时间再拿出来抽紧绳子,如此反复多次。
王萍介绍,只有越来越紧,茶叶和果肉才能在柚子壳中充分融合,酝酿出和谐浓郁的风味。
这段过程需要持续半年,甚至一年。在此期间,柚子不断变小,一般经过“九蒸九晒”,茶叶馥郁的“黑疙瘩”便能大功告成。“其实九是个虚数,柚子个头大小不一,晾晒情况也不尽相同,蒸晒十几次也是必要的。”王萍说,“所以每一颗福佑茶泡出来的口感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几百年后径山红茶又火了
径山红茶,虽在清末民初已有生产,但是其真正走向市场和福佑茶的诞生也是近十年的事情。
2008年,来自瓶窑的王萍辞去城市里的工作,来到径山给小姨帮忙卖茶叶。2012年,一位客人来到径山考察,下单之后,顺口提了一句“要是有红茶就更好了”。可能说者无心,但王萍听了进去。
2013年,契机来了。径山镇牵头组建了一个茶叶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径山茶的更多可能性。小组4人里,有茶农有技术员有农院老师,王萍也在其中,她主要负责记录数据。
王萍回忆,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用径山茶叶做出红茶,只能学着别的地方的成品红茶“依葫芦画瓢”。制作红茶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发酵,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没有专业设备,小组成员们就把家里的床单浸湿挂起来,给空气“加湿”。
不知道温度标准,就一个个去试。“我都觉得难受的环境,茶叶肯定也不舒服。”王萍记得有次房间里湿度不够,她就把一旁的毛衣浸了水挂起来,结果那毛衣是技术员的,搞得大家哭笑不得。
好在,吃过的苦都化成了那一口温和甘甜。2013年,径山红茶终于面世,当年一百来斤的成品红茶统统脱销。
最高能卖6000元/斤 福佑茶让茶农富起来
王萍说,一般来说,茶叶越喝越淡,但福佑茶不一样。从一泡到尾水,福佑茶的口感会逐渐浓烈,柚子的酸甜口感越来越明显,和红茶的圆润微甜搭配,让人对每一口都产生期待。
“最开始喝的时候,微微的甜,像是板蓝根的味道,有柚子的回甘。喝了第二杯、第三杯,又有淡淡的枣香,仿佛在喝红枣汤,感觉很适合冬天。”被“黑疙瘩”吸引住小薛,细细品尝后也被“圈粉”了。
和小薛一样的游客很多,最初是好奇,但在品尝之后就对这一口感难以忘怀。从径山买一些散装的福佑茶带走,也成了大家的“必打卡事项”。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径山,在茶山上踏青,在茶室里围炉煮茶,一壶径山福佑茶越煮越有滋味。
目前,和径山茶一样,径山福佑茶按重量计价。如果是近两年的茶叶,大概是2000元/斤,如果是放了八到十年的福佑茶,能够卖到12元每克,比白银都要金贵,也就是6000元/斤。“我一年也就只能做300多颗福佑茶,基本是被预订一空的。”王萍说镇上也有不少做福佑茶的茶室、作坊,大家的销量也都不错。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径山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径山红茶生产企业逐年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径山红茶的产量达70吨,产值近一亿元,径山红茶、福佑茶等茶叶产品已经为茶农增收带来了新的路径。
“能让农民更富裕,让径山茶的市场更加宽广这也是我们当时想做径山红福佑茶的初心。”王萍再次讲述起曾经的日子,“福佑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做茶也是长久的事业,喝茶的人也各有各的故事。”
说话间,茶汤再次沸腾,王萍端起茶壶,缓缓倒入茶杯,一一分给面前的茶客。茶色红润入口回甘,茶香久久萦绕,沁人心脾。“你再尝尝这口茶,和刚刚的那口,又不一样啦。” (杭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