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良渚女孩许佳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老爸许国伟制作的“土蛋糕”——海棠糕。视频中,金灿灿的海棠糕一锅锅出炉,一口下去,豆沙馅像汁水一样流出来。摊前等待购买的队伍,直直地排到村外。网友们纷纷留言:“这是当年良渚老街上那个做蛋糕的阿伟吗?他又重出江湖了?”“摊位在哪里,我来买!”“我要六十个,我在上海,可以快递吗?”……
许佳丽说,老爸曾是良渚老街上的“蛋糕王者”,客人们都称他为“蛋糕阿伟”。十年前,阿伟得了肩周炎,手不太利索,已有十年没做海棠糕了。现在重新出摊,没想到客人们都还记得他。 记者 徐媛
“馋嘴”女儿的一段视频引来四方客
一早上能卖出400个海棠糕
阿伟重新出摊,起初只是为了满足女儿的馋嘴。“爸爸不做海棠糕之后,我吃不到小时候的蛋糕味道了。于是,我就缠着他做给我吃,他就在院子的车库里搭了一个炉灶,空闲时就做一点给我吃。”许佳丽回忆道。
没想到,这一做,良渚村许家斗一带的村民闻风而来,争相求购。许佳丽一开心,就把爸爸的制作视频发到了朋友圈,结果引来了更多人:“在哪个村?”“几点钟开始卖?”“能快递吗?”面对大家的热情询问,阿伟夫妻决定重新开摊。
周日早上,阿伟在炉灶旁忙活开来。60岁的他一手翻铁锅,一手调火候,动作娴熟而有力。
“这口铁锅有30斤重,我两只手都拎不起来。”许佳丽在一旁补充道,“很多人说我们每周只卖半天是营销套路,其实一开始老爸本想一周做两天的,但实在是做不动,就改为一周只做半天了。”
炉灶前,阿伟忙得不可开交,一个人能抵三个人。只见他一只手舀起一勺面糊,倒入模具,另一只手调制火候。烤制的同时,他还要照看另一只炉灶上的海棠糕,适时翻面,加入猪油。紧接着,他马上转到第三个炉灶前,将烤好的蛋糕取出。
妻子则在一旁忙着招呼客人,收钱,打包。夫妻俩分工明确,一早上两人忙得团团转,几乎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一个早上基本能卖出400个,6点开始做,9点半以后馅料和面糊就基本用光了。”阿伟在摊前忙碌着,脸上带着腼腆的笑。
如今,因为女儿的视频走红,不仅本地客人络绎不绝,还有一大早从城东赶来的客人,甚至有人专程从上海、义乌等地前来购买。
海棠糕哪里好吃?网友来揭秘
除了老底子味道,它更是一种家庭记忆
上午8时,阿伟家的蛋糕摊前迎来了人流高峰。
42岁的李恒生一边啃着刚买的海棠糕,一边排队等下一炉蛋糕出炉。他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在镇上上学,路过阿伟的蛋糕摊时,总要买一个吃。后来,阿伟的摊子不开了,他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
李恒生说,得知他要过来买海棠糕,发小纷纷打电话让他带一些。于是,他重新开始排队。
家住良渚的董女士今年35岁,一大早,她穿上羽绒服,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许家斗,找到了阿伟家。
“自从他家铺子重开后,每个星期天早上,我都会从镇上走过来买。走几公里路权当锻炼身体,然后吃上一个热乎的蛋糕当早饭,再给家里孩子带几个。”董女士笑着说,“小时候我妈就是这么每周六早上去买来给我吃的,它更是一种家庭记忆。”
“味道很重要。良渚这‘土蛋糕’做得好不好、正不正,你要闻味道。”隔壁村的王大姐全家都是阿伟海棠糕的粉丝,她让记者细细闻,“闻到了吗?有没有一股醇厚的酒糟香?这种老酒的香气,只有发酵得最好的老面才能烤出来。”
“他家用的是猪油,上面还撒了白糖,这样烤出来有焦糖香。”有网友在许佳丽发布的视频下留言。
“他家豆沙是用土灶柴火烧的,真的很专业。”
“豆沙从天黑熬到天亮,才能熬成那浓稠的豆沙馅。”
“面粉是老面,不是那种快速发酵的面。”……
网友们说,时隔多年,良渚人惦记的老底子味道一直没变。
许佳丽说,阿伟海棠糕从材料准备到烤制完成,需要花费7个小时的时间。工艺依旧,价格也依旧,还是3元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