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为调查研究的重心放在哪里、发力聚焦在哪里清晰地标定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紧盯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确立选题,深入一线察真情,由表及里探根由,聚焦症结出实招,在解决问题中回应群众期待。
但在有的地方、有的领域,群众反映,个别领导干部、少数机关调查研究中表现出作风不实的问题,他们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不见“回报信”,有的甚至是承诺马上解决却不见下文。群众形象地称此为“下来满满一车子,收集问题几页纸;嘴上说来决心大,只见打雷不下雨”。
调查研究是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疾苦、回应群众期盼的重要途径。如果只见调研人员接踵而至,不见问题有所解决,哪怕是群众的炕头坐热了、田间地头走遍了、小板凳上聊开了,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面子活”。
回顾历史,我们党的老一辈正是在调研中感知民情、了解民意,在解决群众疾苦中赢得拥护支持和敬重爱戴。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走访邯郸农村,走进社员家看到,除了树叶、咸菜、野菜以外就没有存粮了。座谈会上,一名叫张二廷的社员直言不讳地说:“这两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再这样下去,连你也会没有吃的。”周恩来总理如实向中央反映了农村公共食堂问题,当年6月,中共中央修改公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实际上取消了公共食堂制度。周恩来总理主持的邯郸调查,对调整农村政策、克服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成果很快惠及百姓。
可为什么现在有的领导干部调研过后,群众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如故呢?说到底还是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偏了向、错了位,他们把调研当作任务来敷衍,虽走进了小巷后院,也倾听了群众呼声,但这副深入调研的姿态只为“上照”,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并不“上心”,等形成洋洋洒洒的调研报告交差就完事,问题也就束之高阁。
调研态度折射出作风实度,对反映的问题上不上心,解决起来倾不倾心,群众都看在眼里,心里都有一杆衡量的秤。各级要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对群众反映的困难、表达的诉求切不可“回头看看不回头”“研究研究无结果”。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展开,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级要改进调查研究之风,视民事如家事、视民忧如己忧,大事不怕难,小事不嫌烦,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切实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调查研究成果才能让群众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