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以来,这片承载五千年文明的土地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良渚文化大走廊战略的提出,让这个机遇不断具象化。
良渚文化大走廊不仅提升了余杭的城市能级,推动了文旅融合,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浙江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的重要一环。
那么,良渚文化大走廊提出2年多来,是如何不断推进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建设的呢?
本版组稿/金一清 黄圆圆
科技赋能文化新地标
“哇,这个建筑太美了,就在眼前……”游客王俊文头戴VR眼镜,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内,体验了一场“时空穿梭”之旅。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的“宋画大展”上,1685件宋代绘画精品打样稿、12座3D打印石窟、沉浸式数字空间三大展项,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技赋能文化的艺术奇旅。
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一样的高能级文化地标,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上形成了集群,良渚博物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列次其间。
在良渚博物院里,AR眼镜成了游客和中外嘉宾们竞相打卡使用的“香饽饽”。2025年4月,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余杭良渚召开,受邀参会的ICONEM公司创始人兼总裁Yves Ubelmann戴上由余杭企业灵伴科技研发的AR眼镜,瞬间“穿越”到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明:玉鸟在眼前翩然起舞,宏伟的古城建筑在光影中“复现”,历史的温度与厚重感触手可及。
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Yves Ubelmann惊叹不已。他说:“我看到了不可思议的画面,是悬浮在空中的遗址和飞翔的玉鸟,很生动。”
科技既是展示好良渚文化的催化剂,也是保护好良渚文化的秘密武器。
一直以来,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核心,利用科技赋能,丰富良渚文化的展示方式的同时,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加大遗址保护力度。依托“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等,不断提升遗址安全管理效能。今年以来累计巡查6552人次,巡查里程6.5万公里。
此外,依托科技,针对良渚遗址本体保护的努力也在不断突破。2024年,全国首个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在良渚揭牌,攻坚南方潮湿环境下的遗址保护难题。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和文化是相互赋能的。这个过程中,科技可以助力展示好灿烂的文化、高效保护好文化,文化也能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比如推动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等。
文旅融合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5月23日,良渚5000+艺创园内人声鼎沸,“渚多好戏艺术汇”正在进行中。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园内设置了渚里人市集、星空剧场、Doing艺术展等,一张张年轻的面庞让整个良渚5000+艺创园显出蓬勃的生机。记者看到在学生搭建的摊位上,不乏良渚文化元素的艺术创作。
在利用科技赋能夯实良渚文化根基的同时,良渚文化大走廊不断将目光投向文旅融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首期“十大工程”打造的良渚5000+艺创园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它将遗址周边的文创、艺术和商业功能激活,集展厅、演艺空间、办公和商业于一体,通过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截至目前,良渚5000+艺创园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3万人次,接待百余位客商实地踏勘,签约18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预计至今年10月,整体出租率有望达到90%。
为了让来到余杭的游客和市民们拥有更好的游玩体验,去年,良渚文化大走廊还推出了“十大图景”,展示了大走廊沿线的独特文化资源与美丽自然景观。多条特色游线串联良渚古城至径山、安溪、瓶窑等历史文化名镇,将良渚文化、江南古镇、千年茶乡、运河文化串珠成链。由此形成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游览链条,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打卡,相关内容在社交网络平台传播十分广泛。
走进径山镇,千年茶乡的景色与文化扑面而来。径山被视为中国传统茶礼的发源地,这里也是“十大图景”之一的“禅茶一径”。
去年8月1日,总面积超5800亩的杭州最大茶文化主题公园——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正式开放,这是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梦山径”是径山茶文化公园的“先导篇”“样板段”,集中展示以径山茶宴为主的沉浸式演出、径山茶飨、茶文化体验、茶主题民宿等径山禅茶文化符号、空间,打造“东方禅茶文化体验第一地”。
第一次来到余杭旅游的云南游客周韵在“梦山径”体验了传统径山茶宴,十分惊喜,她说,氛围感和仪式感十分有意思,她会把这次体验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到径山茶宴文化。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良渚文化大走廊不断加速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更多文化打卡地。
此外,良渚文旅融合还注重乡村和古镇的振兴。安溪古镇和瓶窑古镇都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中,对两地产业升级擘画了新画卷:改造现有老街与民居,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消费街区和夜游路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打卡。
通过这些文旅融合项目,更多游客和市民在星罗棋布的文化地标中领略到了余杭的诗意画卷。
文化不断润泽民生
“眼看着发展大厦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心里很激动,我们村的新机遇来了。”港南村党委书记康宏果说。
康宏果口中的新机遇就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带来的。去年9月底,作为首期“十大工程”之一,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正式开工,为遗址保护区内的良渚街道8村、瓶窑镇6村在保护区外建立村级发展“飞地”,实施“区内保护、区外反哺、内外联动”模式。
今年4月,良渚文化发展大厦桩基施工完成了15%的进度,预计年底将完成A区三层地上结构施工,总体工程预计2028年竣工,有望使遗址保护区内14个经济薄弱村的村集体经济实现显著增长,增幅预计能达到1.5倍至3倍,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这个创新的模式正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在探索中得出的新路径,这得益于良渚文化大走廊战略省市区“三级跳”带来的更大统筹面积。1995年良渚遗址保护面积仅约33.8平方公里,2013年拓至约111平方公里,后又划定约242平方公里良渚大遗址保护范围,现在良渚文化大走廊范围有600多平方公里。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统筹的范围更大了,能做的自然也更多了。把14个村庄放在一张蓝图上规划“飞地”,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可以大胆一试。
此外,为了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良渚文化大走廊通过生态综合保护项目,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今年5月初,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之一的大运河(余杭段)沿线综合保护工程(二期)项目迎来最新进展。在大运河良渚段的建设现场,近200名工人正忙着施工,游步道和广场初具雏形,绿化苗木也陆续种上了,沿河的滨水景观带正吸引一些市民过来。家住附近的居民钱柯瑶告诉记者,她很期待这里的游步道和景观带,建成之后,她很乐意天天来这里散步。
除了大运河沿线综合保护,作为余杭的母亲河,苕溪沿线的保护和提升也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工作的重点。在二期十大工程的名单中,苕溪风情带展示提升工程也在其中。良渚文化大走廊指挥部计划从城镇风貌、景观、产业、交通、文旅等多维层面设计,提升滨水带景观、水街两侧建筑及街巷空间等,力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融合范例”。
良渚文化大走廊还在不断填补区域基础建设空白。当前良渚文化大走廊范围内缺少大型高规格会议会展空间及高端酒店,良渚客厅建设工程将填补此项空白。未来,这里将承办国际峰会、举办文明交流活动。
在不断改善乡村硬件配套的同时,良渚文化大走廊不遗余力推动文化乡村传续工程建设:在做好良渚文化大走廊区域历史风貌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基础上,绘就良渚文化大走廊“书香社会”蓝图。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5月,他们已经累计查明历史建筑涵盖房屋62处,文保建筑关联房屋100余处。他们正在着力编撰良渚文化大走廊文丛,《径山诗徵》初稿已顺利完稿,此外还在精心打造5卷本巨著。
通过“廊道式”发展模式,文旅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覆盖已成现实。良渚街道的居民周琳告诉记者,以前经常去别的区看展、游玩,现在她家旁边就有了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和良渚遗址公园,休息日带孩子去玩十分便利。
随着良渚文化大走廊各项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这片土地正迎来“保护力度强、创新活力旺、民生改善实”的发展“黄金期”,一幅“文化为魂、产业为翼、民生为本”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