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两会宣传报道组 濮玉慧) 当我们谈到文化,余杭人率先想到的一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说起体育,可能会遐想到“世界级中轴线”上的余杭国际体育中心;提及旅游,黄湖镇青山村当得起“诗和远方”的诸多想象……一座座文化地标,如散落在城市中的星辰,折射出历史的华光,也勾勒出余杭的未来。
余杭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从文旅融合、非遗传承、家风建设等多维度建言献策。大家纷纷表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讲含“新”量,也要讲含“文”量。
生长:为赓续文脉搭建新平台
具备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一定是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历史,自然生长出来的。五千多年前,良渚王将王城选址在这片美丽洲;今天,余杭人在这里建起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为游客领略五千年文明风采的重要地标。
“今年一季度以来,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文化魅力持续绽放: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成功举办,全球博物馆在良渚‘对话’;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上,以良渚为研讨主题的专场活动向世界展示良渚水利文明的四项‘之最’。”列席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良渚论坛服务保障局(区良渚论坛服务保障中心)局长沈慧说。
文化地标的未来感,在于深度拥抱世界、接轨国际。这些出圈出彩的活动,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良渚考察行,更是持续向外辐射、传播能量的“引力波”。
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良渚涟漪了五千多年。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余杭坚决扛起使命担当——连续两年圆满完成“良渚论坛”这一“国字号”任务,为多学科、跨文化交流提供对话平台。
“我们将持续放大‘良渚论坛’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文化+科技’等一系列创新融合举措,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世界级文化IP。以论坛为创新试验场,支持科技文创企业进行产品首发、技术展示,形成论坛与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同时,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优质文旅项目、国际文化机构落地,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沈慧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5年要实施“文化铸魂”行动,在赓续五千年历史文脉上传承提升,其中就要求做深“以文塑城”文章。
在余杭,已搭建起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两大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的相继落户,让这片文化“高原”之上“高峰”林立。
“以文塑城”,既有政府部门的实干争先,更有代表委员的群策群力。“我们有了‘仰望星空’的高度,还应当有‘脚踏实地’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良渚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系。”区政协委员、杭州我们读诗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赵艳华说,“其实,除了良渚文化大走廊这条无形的文化之河,余杭还有有形的文化之河——苕溪。今年我们制作的纪录片《江南有苕溪》已在央视播出,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挖掘、宣传苕溪文化的内容,为余杭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文化动力。”
区人大代表、余杭中学教师郭智建议设立“良渚”文艺奖,“我建议在余杭设立创作采风基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画家常来余杭走走看看,用文艺作品提升余杭的美誉度。”
多元:为文化普及开拓新阵地
具备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一定是广泛惠及市民的。它不仅是城市的文化象征,更是市民情感认同的体现。
2024年,余杭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6个,开展“美丽洲”“相约”等文体惠民活动1400余场次,获评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
“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的根,也是我们每个人最能感受到的内在驱动力。”区人大代表、区文化馆馆长朱丽君希望,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体会到余杭的人文底蕴。“如何通过文化地标建设,吸引更多人才建设余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近两年来,余杭聚力打造的世界级城市中轴线备受瞩目,余杭文化艺术中心就是中轴线上的复合型、景区型文化设施地标,采用“文化馆+非遗馆+综合文化空间”的组合形式,在保证文化馆群艺活动、文化展陈功能的基础上,与城市时尚发布、文化配套空间等功能相结合。“相信新馆建成后,会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场地,未来余杭的文化氛围会更浓郁。”朱丽君很是期待。
“余杭乡村也有许多‘高颜值’的文化地标,点‘靓’了村庄面貌,吸引大批年轻人回村创业。”区政协委员、余杭纸伞非遗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刘伟学说,今年他提交了关于推动余杭西部文旅交通与乡村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余杭建立青年与乡村的互动新模式,让乡村博物馆多一重人才引育的功能,更好地激活乡村价值。”
区政协委员、余杭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演员队队长费鑫萍表示,如何利用好文化地标空间,如何让文艺产品惠及更多人,这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未来,我们希望充分利用好这些新阵地,将越剧更频繁地送到群众身边。”
融合:为文化赋能创设新场景
具备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一定是兼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持久生命力的。
“五千年前,良渚古城拔地而起,向世界宣告东亚最早的城市文明在此诞生;五千年后,这片土地再次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心脏’,正以‘高原之上再攀高峰’的雄心,扛起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大旗,打造未来中国的样板!”在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区政协委员、杭州橙麟科技有限公司CEO虞万骏带来题为《五千年中国看良渚 未来中国看余杭》的发言,展现出历史担当与未来视野。
在余杭,文化地标是与时俱进、充分融入时代元素,展现时代精神的。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持续为文化地标增添魅力,良渚博物院游客戴的AR导览眼镜就是个例子。
区人大代表、杭州亭市古陶瓷艺术馆馆长许廖华带来的建议与南山造像的保护和开发有关。“我建议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基线近景摄影等数字技术为南山石刻‘照相’,进行实景数字化复原展示,通过VR、AR等实现观众与虚拟石刻场景的交互体验,生动展示南山造像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区政协委员、杭州未来研创园创始人阳凌峰在提案中也提到,建议强化科技赋能,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
眼下,余杭正在探索数字赋能文化地标,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区以乡村微度假为突破口,将散落的文化地标串珠成链,推出“良渚寻玉记”“径山问茶行”等主题线路,整合区内特色资源,形成“田园+文化+科技”多元体验。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余杭充分利用青山村文化礼堂、共富工坊等空间,推出“草莓宇宙·长三角生活派对”吸引2万人次参与,带动品质民宿满房率创三年新高。
“这几年青山村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游玩,也让当地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流量红利。现在,新老村民参与村里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这些活动让新村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让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也越发顺畅。”区人大代表、黄湖镇青山村党委书记林红说。
每一处文化地标,都是一首蕴含文明密码的歌。余杭大地上,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持续流动的文化基因,跨越时空的局限,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带着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阔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