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媛婷) 傍晚,走进径香路上的“小世界老砂锅店”,老板正在厨房忙碌,时而切菜,时而拨弄汤水咕嘟咕嘟的砂锅,老板娘坐在靠近厨房的门口,手指灵巧地捻着面皮,一枚枚饱满的饺子排成整齐队列,看着十分治愈。
这是余杭人心中排得上号的“深夜食堂”,是很多家庭祖孙三代都来吃的一家砂锅店,招牌是牛肉粉丝、煎饺、卤味。
老板叫虞卫东,皮肤黝黑,个头不高;老板娘叫朱德琴,声音洪亮,手脚利索。老虞和阿琴都是土生土长的余杭人,今年55岁。
“我们两个人从1994年就开始做砂锅了,最早店开在通济桥边上,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店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大桥砂锅’。”阿琴一边包饺子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年纪上来了,饺子包得没以前多了,每天包1000个左右,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半忙到凌晨2点半。”
阿琴口中的通济桥曾是余杭最热闹的地方,当地人都管它叫“大桥”。早在明清时期,通济桥两岸架屋成市,北面是县城,南面是街市,是车马商贾、烟火鼎沸的集聚地。
小世界老砂锅店的门面不大,约30平方米,食客都操着老余杭话,熟客会说“老样子”。老虞话不多,麻利地在后厨忙碌,阿琴依旧坐着包饺子。
“希望一直开下去,难得有几十年的老店,觉得不仅仅是味道好,更是情感的链接,回到家就想来吃一锅,他们又都是说余杭话的,感觉很亲切。”食客王雷是余杭人,工作在外,几个月才回一次老家。对于他来说,这家砂锅店就像家一样,是经常挂念的地方。
“粉丝入味,汤是关键,要熬足3到4个小时。”平时话不多的老虞一说起菜品就滔滔不绝。
老虞18岁起开始做厨师,和阿琴一起继承了一对老夫妻的手艺。当年,余杭中学就在砂锅店附近,这也是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味蕾记忆。
砂锅店门口没有豪车排队,也没有食客专程打飞的前来,很多可能就是“顺便”“忽然想吃”。“我们也曾经辉煌过,尤其1997年时,夜宵流行,每天都忙到天亮,现在我们身体也吃不消了。”老虞回忆道。
品尝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后,还能让人想起那口牵挂的味道,这可能才是赢家。小世界老砂锅店主打家常,但还是会在平淡的味道中找到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