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5月2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融合发力 充分释放文化魅力、旅游活力、体育张力
  嵌入式场地

  草莓宇宙·长三角生活派对

  越剧《帘卷西风》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春茶之约》

  仓前街道学乘城市书房

  “良渚回响”音乐会

  春日里的童书漂流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沉浸式体验

  蔡志忠文化馆文化驿站

  《今夕共西溪》沉浸式实景演出

  2024年亚洲7人制橄榄球系列赛杭州站

  径山徒步大赛

  “余杭好地方”文化旅游(上海)推介会武康路快闪活动

  余杭区文旅产业生态集聚区成立

  当良渚纹样跃上现代服饰,当橄榄球赛场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当长三角亲子家庭在生活派对流连忘返……余杭正以 “文化赋魂、体育赋能、旅游兴业”,书写着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仅2024年一年, 余杭区文广旅体局就获得了市级以上荣誉15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重回全省区县第一;位列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前二十。2025年,区文广旅体局持续发力,荣耀征程再树标杆。2家企业上榜《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024)》,越剧《沙漠王子》入选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致优榜单榜首,一季度全区接待全域游客人数、住宿业营业额、全域旅游收入三项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

  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余杭锚定“争创全国文旅融合样板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总目标,纵深推进文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发力。

  本版组稿/濮玉慧  许璐斌  梁颖琪 

  洪  扬  方思晔

  激活文化基因 让千年文脉绽放时代光彩

  “很多戏曲版本都表现过李清照,但我最喜欢《帘卷西风》的版本。”此前,由余杭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新编越剧《帘卷西风》亮相国家大剧院,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方元是李清照的“铁杆粉丝”,“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看一看我们自古以来的‘大女主’李清照,不论是舞美、戏文还是服饰,都让我感到剧团的用心。”

  这部被人民网称赞为“蕴含着丰富情感与历史背景”的新编越剧,正是余杭助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缩影。

  文化血脉的赓续传承在这里找到创新表达。在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中,余杭领衔开展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良渚文化培育建设,制定《关于“良渚文化”现象级文化标识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2026年)》。围绕对良渚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四个维度,余杭已打造立体保护管理体系、解码系列丛书持续上新、主题创作推陈出新、交流传播效果显著、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成果丰硕。尤其是连续举办2届的“良渚论坛”已成为全球文明对话大平台、“一带一路”交流大舞台、中华文明展示大窗口,“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溯·文明圣地”之旅游线建设项目、径山禅茶项目入围浙江省第一批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溯·文明圣地”之旅游线以常态化的社教研学项目,推动良渚学术研究转化普及。径山禅茶项目则通过禅茶文化空间建设、文旅业态融合、文艺精品创作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解码禅茶文化基因。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精神富有触手可及。多年来,区文广旅体局积极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和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以制度创新研究为牵引,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高质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这里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2024年,余杭区新增2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6家城市书房、10家文化驿站、8家“余阅”公共阅读空间、8家杭州邻里阅读空间。闲林埠老街等3处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溪口村等2处入选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新案例,区图书馆“童书漂流”计划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建设试点。

  这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承办第二届良渚论坛“良渚回响”专题音乐会和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长三角朗诵大会等高能级文化活动,开展“美丽洲”“相约”等惠民演出520场,惠及群众42万人次。拓宽“文艺进企业”服务半径,新增5家“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基地”,文化惠民品牌“余悦时光·夜课堂”获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

  文化赋能的乘数效应在乡村尤为显著。过去一年,余杭新增“传统腌腊技艺”“径山茶炒制技艺”“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中泰竹笛制作技艺”3家省级非遗工坊,打造“径山禅茶”“湖畔居”“宴茶·径山筑”7家省级非遗茶空间,推出“非遗+美食”“非遗+保健”“非遗+美容”等衍生品100余款,《“天下径山 茶道之源”余杭非遗茶生活系列活动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首届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为全省唯一区县级入选单位。径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0.13亿元,创历史新高,彰显径山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重构体旅场景 让运动激情点燃城市活力

  火热建设的世界级中轴线上,10000名跑友近距离感受余杭这座被数字浪潮与江南水韵共同浸润的智慧之城;大径山的茶山竹海间,20支专业骑行队伍及1500余名骑行爱好者同日竞技。过去一年,余杭区持续做好“以体强区、以赛兴城”文章,系统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东部水上运动、西部山地休闲、中部场馆赛事”的全域体育发展格局。

  国际赛事的虹吸效应持续释放。余杭成功举办亚洲7人制橄榄球系列赛杭州站,吸引了来自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16支运动队400名运动员、技术官员参赛,全球各地超6000人次观众到场观赛,全网直播曝光量超1260万。2025年,余杭将继续积极承办高等级橄榄球竞技赛事及交流教学、普及推广活动,引育橄榄球品牌赛事落户,培育青少年橄榄球人才队伍,计划举办2025年亚洲7人制橄榄球系列赛杭州站、中国10人制橄榄球协会杯等重磅赛事,打造“橄榄球月”活动,持续打响橄榄球运动项目之区品牌。

  此外,余杭还将高标准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区,以资金支持、医疗绿色通道、改扩建训练基地等系列举措支持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深化推进足球领域体教融合,通过建立“6+3+1”足球人才培养通道、打造区域青少年足球竞赛品牌、举办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等多项比赛,进一步营造校园足球氛围,培育足球人才。

  体育设施的惠民路径持续拓宽。2024年,余杭新建省市级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52处、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79处3.84万平方米,3个项目入选嵌入式体育场地标志性成果,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增量全市第一。新建“环浙步道”50公里,在全省率先形成区县内山地区域百公里大环线。全省首创贯通中小学与高校的学校体育场馆低免开放模式,与区内三所高校签订体育事业共建协议,探索场地共享、人才共育、赛事共办的校地协作模式。深挖共享型场馆资源,全区81所中小学、1529处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低免开放。

  按照“东部水上运动、中部场馆赛事、西部户外休闲”的项目布局,推进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积极举办棒垒球、马术、路跑、骑行、越野跑等赛事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年组织的赛事体系已基本形成,不断丰富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体育+”的融合效应催生消费新场景。余杭大力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行动,在区内举办253项次赛事活动,有效形成人流叠加效应。策划“余杭十二时令”全域户外挑战赛暨体旅融合促消费系列活动,吸引市民一月一镇街打卡余杭最美风光,打造“径无止境”“恋练青山”“骑遇鸬鸟”等特色户外运动IP,借助“百县千碗”“浙韵千宿”等区域品牌优势,配合推出超1000份优惠酒店套餐、3000份“百县千碗”美食体验折扣券,带动消费2138.5万元。

  体育赋能下,余杭走出了一条“赛事引流-消费留客-产业富民”发展路径。“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机制入选第四批市级共同富裕改革试点,为全市唯一体育类试点。余杭大量乡村位于文物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三保区块”范围内,土地规划和用地规范受到严格控制,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限制颇多,但乡村体育产业基础良好且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余杭通过持续完善以“三员”为骨干的基层体育治理体系,已成功培育58家村级赛事运营企业,落户12个运动休闲基地和精品项目。

  深度融合发展 转短期流量为长效共富

  五一假期的青山村,音乐、艺术、体育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这场“草莓宇宙·长三角生活派对”吸引2万人次参与,带动品质民宿满房率创三年新高。近年来,余杭区以乡村微度假为突破口,探索“文旅兴村、产业富民”新路径,将“过境游”转化为“过夜游”,文旅消费呈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款”的生动局面。

  文旅IP的打造彰显创新智慧。去年,区文广旅体局面向社会各界发布宣传口号征集令,全网曝光量超120万,最终征集量达7200余条,最终确定“余杭好地方”文旅区域公共品牌。在文旅区域公共品牌落地后,余杭文旅以推介活动持续强化品牌输出,通过举办“余杭好地方”2025全国旅行商走进余杭活动、“余杭好地方”文化旅游(上海)推广活动,持续深化与上海乃至长三角客源市场的联动,让“余杭好地方”品牌触达全国300余家旅行商。

  此外,区文广旅体局联合飞猪旅行,推出“良渚寻玉记”“径山问茶行”“青山溪游记”“未来共富路”等乡村微度假主题线路,整合径山禅茶、青山艺术生态、未来科技城数字场景等特色资源,形成“田园+文化+科技”多元体验。其中“未来共富路”向市场推出1个月以来,已接到订单超7000人次。

  数字赋能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在良渚博物院,戴上AR眼镜,玉钺、玉璧跃动于眼前,刻画符号们牵着手,刷地一下全部从黑陶罐上“跳”下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让传世古画重新焕发生机;在西溪湿地,通过装置艺术+AR技术,沉浸式实景演出的《今夕共西溪》让千年宋韵在光影交织中苏醒……像这样的数字赋能文旅的案例,余杭大地上不胜枚举。

  多年来,余杭全面融入文旅新质生产力理念,以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主抓手,坚持“文化+科技”,探索建设全域智慧旅游,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全市第一家区县级文旅大数据平台“余杭文旅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区“20+景区”“20+文化设施”“50+特色旅游”等重点文旅数据,构建全域旅游数据池,构建数智管理“一张网”;推出“余杭文旅数据在线”小程序、高德“余开心·一键游”和“发现余杭·文旅总入口”等服务平台,打通公交码、地铁码、余杭人才码,实现一码出行、一码入园等七大功能,余杭籍市民可在区内各景区(点)享受景区(点)正常营业时间内首道门票免费,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惠及140余万余杭市民。

  政策创新释放产业活力。杭温高铁开通首日,余杭推出“坐高铁 游余杭”文旅惠民季活动,当月三大景区免首道门票,同时推出区内30多家酒店房价优惠、“酒店+景区”套票优惠等文旅惠民举措。紧抓春节、元旦、寒暑假等旅游黄金季,以消费券发放为媒,推动余杭文旅热度攀升。2024年12月到2025年3月底发放消费券1000万元,带动消费约4300万元。

  2025年,余杭文旅重点抓好接待过夜游客、全域旅游人次两大文旅深度融合指标,发布《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对民宿升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创建、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乡村活动举办等给予最高800万元补贴;将溪口村、新港村、径山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庄纳入游客招徕奖励政策,对组织区外团队来余的旅行社实施奖补,单个旅行社全年最高奖励额100万元。

  新成立的余杭区首个文旅产业生态集聚区,已吸引飞猪旅行、摩登天空、大乐之野等头部企业签约入驻,衍生出“文旅+音乐+艺术+体育”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模式。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正推动余杭从“景区旅游”向“全域体验”跨越升级。今年1月至3月,全区接待全域游客人数906.7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全口径住宿业营业额2.68亿元、同比增长6.6%,全域旅游收入为75.4亿元、同比增长16.4%,三项增速均列全市第一。

  如今,山水间的音乐节、古道上的艺术展、茶园旁的自行车赛,已成为长三角游客“微度假”的热门选择。以文旅为支点,余杭正撬动城乡资源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绘就一幅“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新图景,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06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08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10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12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13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14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16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17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18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0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2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4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5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6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7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8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9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30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31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32版:两会特别报道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融合发力 充分释放文化魅力、旅游活力、体育张力
余杭时报两会特别报道14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融合发力 充分释放文化魅力、旅游活力、体育张力 2025-05-27 2 2025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