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苕北美术馆在永安村开馆
首展“在‘消失’中返场”汇集18位(组)中外艺术家作品

  本报讯 (记者 诸飞扬 于熙然 余杭微融媒体中心 姚丽玲) 前日,位于余杭街道永安村的苕北美术馆正式开馆,并推出开馆首展“在‘消失’中返场”。

  此次展览汇集来自中国、韩国、法国共18位(组)艺术家的95件(组)作品,涵盖“消失的村庄”“荒野与田野”“䎬(bà,同“耙”,把土块弄碎的农具)稏(yà,意为稻摆动的样子)与再野:农耕生态的数字化呈现”三大主题单元,以多元艺术形式探讨乡村记忆、生态变迁与数字技术的交织关系,让艺术从城市走向田野,让乡村在“消失”的焦虑中返场,以文化的韧性唤醒土地的记忆。

  苕北美术馆的成立,是余杭街道推动“艺术赋能乡村”的一次深度实践。这座由当地烧酒坊与自行车车棚改造而成的公益性艺术空间,总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以“五个屋顶”面向稻田,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美术馆由新京报首席记者、摄影家陈杰与策展人刘旻共同发起,以推动中国乡村当代的“可能性艺术”为核心使命,致力于通过创作、展览与公共教育,构建一个激发乡村文化潜能与公共精神的场域。“它不仅是一座展示艺术的场馆,更是一个连接土地、记忆与未来的文化枢纽。”刘旻介绍。

  “荒野与田野”展厅尤为引人注目,该单元通过摄影家陈杰两年来的在地创作,呈现了北湖草荡与永安稻田在自然与人为干预下的双重面貌。作品捕捉了洪水、鸟类迁徙、土地使用的变迁,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角色转换,折射出余杭在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智慧。北湖草荡作为滞洪区与生态湿地,永安稻田作为永久基本农田,共同构成了一幅“去野”与“再野”交织的图景,体现了余杭对自然本底与文化根脉的坚守。

  “这座稻田边的艺术空间可以挖掘乡村土地的可能性。乡村给艺术家赋能,艺术家为乡村创作,这是双向奔赴。”陈杰说,后续,美术馆会邀请更多艺术家来余杭采风、创作、布展。

  展览当天,艺术家从农耕记忆的数字化重构、生态与技术的协调、乡村文化主体的重建等角度进行深入交流,试图在艺术与田野之间搭建一座对话的桥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民生
   第04版:深度
   第05版:理论
   第06版:公告
   第07版:公告
   第08版:公告
   第09版:公告
   第10版:法治
   第11版:车市
   第12版:视听
苕北美术馆在永安村开馆
10家数智人力资源企业组团参加数贸会
青石古道竹海间 禅茶越野赛径山鸣枪
服务攒积分 线下兑物资
地表最强“时空压缩机”在余杭启用
中秋“炫”月饼怕胖哭?医生教你怎么吃
广告
余杭时报民生03苕北美术馆在永安村开馆 2025-09-30 2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