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 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的节气,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描绘生活的重要主题。从唐代的细雨纷纷到清代的桃红柳绿,古诗词中的清明,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
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寥寥几句,便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清明时节的春意盎然:溪水潺潺,桃李争艳,绿蒲白芷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画卷。溪上人家、落花流水、蹴鞠秋千,少年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春日的宁静。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则是一首寄情于园林之作。清明时节,园林中的美景非常迷人。诗人身处园林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思念着远方的友人。
黄庭坚的《清明》以一种更为深邃的视角,审视了清明时节的双重情感。“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此时桃花李花全开了,春意浓浓,而野田里的荒冢孤苦伶仃。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雨水充沛雨,郊原的草木柔嫩茂盛,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人类社会的悲欢离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贤愚、贫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诗人以一种简朴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无花无酒、兴味萧然的生活状态。
介石的《清明》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桃花雨后的清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敬畏:“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斜日小楼栖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桃花雨过后,菜花香四溢,隔岸垂柳的绿荫掩映着粉墙,燕子栖息在夕阳下的小楼上悠然自得,清明时间风景怡人,引人遐想。
这些古诗词,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记录,让我们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