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尚真) 随着春天的到来,余杭一些山村又飘起青团的清香。将鲜嫩的时令春味包进青团里,是清明时节必不可少的仪式感。
家住黄湖镇赐璧村牌楼山的小陈,便是包青团“大军”中的一员,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他就会起早进山“寻宝”。
“品质好的毛笋,我们土话叫‘黄泥拱’,一般都是在自家毛竹山上挖的。不过,今年气温不够,眼下还没到‘黄泥拱’最旺的时候,可以去菜场买。”小陈告诉记者,这阵子他挖的笋还是以冬笋为主。
下过春雨,气温上升,新鲜的笋长势飞快,泥地上会有一个个小土包。其中,“黄泥拱”最为“社恐”,不肯冒头,但越“内向”的笋就越鲜甜。小陈顺着泥土突起的裂缝,找准笋根与竹鞭的连接处,一锄头下去,一根鲜笋就破土而出了。
当然,新鲜的青团制作还需要最重要的“染色剂”——艾草。小陈从附近野地上“咔咔”剪下一箩筐,筛选出较新鲜的艾草,剔除杂草和根茎部分,保留嫩绿的叶片。
回到家,小陈将艾草洗净切碎,备好切丁的笋肉,加上荠菜、鲜肉丁、猪油膘制作成“艾子”。再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揉面,快成团时加入艾草和猪油揉成长条,取一块面团压扁,加入馅料揉圆。
随后,小陈用柴火灶将水烧开,大约蒸上15分钟,稍微冷却后取出,垫上粽叶后摆盘,一份“老派”的清明团子就新鲜出炉了。刚做好的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
“纯手工的东西一次做不了很多,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现在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是爷爷奶奶辈传下来的,做完之后分享给一大家子人,偶尔也会有客人来预订。”小陈告诉记者。
青团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关于青团的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青团在各地叫法不同,杭州叫“清明团子”、福州叫“菠菠粿”、江西叫“清明粑”。
青团虽好,可不要贪吃,一次1-2个为宜,食用时可搭配新鲜水果、蔬菜,更易于消化。